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也是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1869年10月2日出生于印度西部的一个土邦博尔本德尔,他的父亲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当时的土邦首相,母亲是他父亲的第四任妻子。他家是一个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从小生活在这样家庭环境中的甘地,自幼养成了腼腆、羞怯、循规蹈矩的性格。

少年时代的甘地曾受当时革新之风的感染,曾尝试打破素食以强身健体、振兴民族国家,但终因摆脱不了从小所受教育,半途而废。1888年,19岁的甘地终于作了一个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危险的决定,远涉重洋,去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法律。

留学期间,甘地依旧恪守着离开印度时母亲对他的教诲,不吃荤和不酗酒。不过,他也曾试图去突破自己身上的这种文化基因,并且“英国化”,但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之后,甘地逐渐地成为了一个素食主义者,而这也可以说是他有意识选择非暴力的第一步。不过此时的甘地,还没有皈依宗教,但开始阅读关于印度教、天主教和其他宗教的著作。

学成归国后,甘地先是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但屡遭挫败。半年后,甘地打道回府,在家乡拉奇科特靠兄长和亲友的资助维持律师业务。但律师业务的毫无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环境,使他倍感苦闷和压抑。

不久有公司请他到南非办一件诉讼案,在去南非的途中甘地遇到了一件改变他一生但让他感到极度屈辱的事。即甘地在乘火车去南非,抵达第一站彼得玛利兹堡时,有个欧洲白人走进车厢包房。白人一见到甘地,尽管其衣着是英国式的,但依旧怒气冲冲地找来列车长,责问为何叫他与“臭苦力”同房。

由于人种的劣势,使得甘地即使持有头等车厢车票,还是被火车上的警卫要求换到低等的行李车厢去。这对于年轻的、家庭富有的、从来不曾受过屈辱的甘地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甘地坚决不肯去行李车厢,最终被警察强行驱逐下车。甘地后来说,这是“我生平从未受过的侮辱。我的积极非暴力行动就从这天开始”。

这次南非之行可以说是甘地一生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经历,民族自尊心和广大印侨在此所遭受的歧视和侮辱促使他走上了领导印侨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不久甘地就四处阐释非暴力主义思想。他告诫南非的印度人,要清除使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分裂的古老仇恨。

他向愚昧无知的人群谆谆教诲两条诫命:一是要清洁,二是做人要绝对诚实。同时,甘地开始谴责南非政府的种种歧视法规,如限制印度人旅行、禁止罢工、只承认基督教式的婚姻为合法等。直到5万印度人参加这个真理力量运动后,南非政府终于颁布了一项历史性的革新法案。

1894年英国殖民当局针对大批印度移民来到纳塔尔的情况,通过了《公民权法律的修改令》,用苛刻的条件限制印度人,并扩大了种族歧视的范围,同年,甘地在南非创建“纳塔尔印度国民大会”,为建立一个印度人在南非的永久性利益代表机构打下了基础。1906年, 德兰士瓦州公布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法案,甘地领导两千余名印侨掀起了非暴力抵抗运动,1913年抵抗运动达到高潮。南非当局对此进行了镇压,从1908 年1月到1909年5月,甘地连续三次被逮捕服刑。经过艰苦斗争,1914年1月,甘地和南非政府达成共识:当局承认印度式结婚的正当性以及废除“人头税”,非暴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在南非度过21个年头后,甘地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祖国,而此时的印度依旧是灾难深重。当时的印度,根本不能称之一个国家,而是由无数的公侯王国及土邦、五花八门的宗教与迷信、庞杂的教派、仪式与种姓等级制度组成的一个混合体。

回国后的甘地开始游历印度各地。他设法来到村民中,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使他们参加为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他指出,1914年时英国人进以9000名行政官员和69000名士兵就统治了3亿印度人。他们之所以可以,仅仅是因为各阶层人当时正以各种方式与英国人合作。如果这种合作停止,英国人的统治必将瓦解。所以,他提出反英运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和指导人民实行不合作主义,即非暴力的消极抵抗。

同时,甘地还号召人民进行抵制英货运动。甘地劝诫人们用家里坊的布来代替进口的机制织物,他认为这会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还会复兴乡村工业。他本人就曾系了一条土布腰带,还当众操作纺车。

二战期间,中国战场十分紧张,中日两国如火如荼!为了联络英军一起抗日,蒋介石曾出访过印度,和英军建立了合作关系!1940年,英军一再邀请国民党政府访问印度,希望中国从中说服甘地抗击日军!于是国民党政府就派出了外交水平较高的戴季陶!

戴季陶来到印度,在与甘地的交谈中,其大加夸赞中国军队的抗日气节,鼓励印度也发动人民投入到抗战的过程当中!但甘地当场就表示反对,认为中国不应该采取暴力手段抵抗日军!戴季陶看到甘地这样的态度,瞠目结舌,无话可说。

戴季陶离开后不久,甘地心里不踏实,于是跑去见基督教世界领袖,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领袖的支持!再次强调他的观点,认为中国抵抗日本是找理由,“不管怎么说,中国不是在实行非暴力。它能英勇对日抗战,说明中国从来没有非暴力意愿。说明他只是自卫,从非暴力原则来讲,这不是理由。”

甘地在世时被印度人民尊称为“马哈特马”(意为“他的灵魂是伟大的”)。自从印度获得独立后,甘地看到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和锡克人之间不断的冲突,便又愤然绝食。他用这种办法,使得印度政府发出呼吁,要求交战各方放下武器。1月15日,停火协议终于签订。甘地声明,他准备同伊斯兰教徒一起生活,以便和他们进行谈判,这样便引起印度教徒的不满。20日,甘地的住宅遭到一名年轻印度教徒的炸弹袭击。10天之后(即1948年1月30日),他被一名印度教的民族主义分子枪杀,终年78岁。

在甘地去世60多年后,英国历史学家亚当斯出版了一本名为《甘地:赤裸裸的雄心》。在书中亚当斯披露了印度精神领袖甘地的私生活,称这位以坚守贞洁而闻名的印度圣雄与裸女睡觉、进行怪诞的性“试验”。

书中记载,甘地67岁时,发现自己居然有了冲动,他“惊恐,诧异,不解,羞耻”。甘地向公众坦白了自己的负罪感和痛苦,“这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 甘地认为,这次事件是邪恶力量对其精神力量的挑战。为了坚定修行,彻底根除自己身上一切欲念,他找来年轻的女子陪在自己左右,与自己亲密相处,以验证自己的禁欲真心。一般参与甘地禁欲修炼的这些年轻女子,是从甘地的诸多崇拜者中挑选出来的,她们对甘地有着热烈的情感。

其中有一位女子叫苏什拉常,他时常在甘地的面前洗澡。甘地说,“当苏什拉洗澡时,我保持着眼睛紧闭,我并不知道他是裸体的还是穿着衣服的,我只能听到她用香皂的声音。” 在苏什拉33岁那年,甘地让年龄已大的她离开,换上了远比她更为年轻美丽的少女。在甘地人生的最后几年里,一直都是这两位样貌清秀的少女陪伴左右。甘地和她们同床共枕,相拥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