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于陈丹青与木心良好的师徒关系,可以断定陈丹青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作为公众人物的刘震云、陈丹青等人都对莫言获奖发表了看法,而擅长写作,多年编剧生涯的刘震云说话相对委婉,而陈丹青却相反,可谓语出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谈论事物,非坏即好,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一众喧闹和拥趸下,陈丹青说;“莫言的东西没看过,但我知道他获奖与作品无关。”由于陈丹青在当代评论界的声望,很多对莫言作品褒贬不一的读者,就此可以肯定对莫言的否定。

莫言在获得诺奖之前,其名誉主要局限于文学界和一些读者,而获奖后几乎是全民皆知,成为一线公众人物。八十年代要不是张艺谋导演莫言的一部同名电影《红高粱》使他走向国际,莫言也就是个处在当代文学风口的先锋作家。又因为《丰乳肥臀》成为大家眼中的“异类”,莫言与贾平凹、余华等作家相比,似乎后者更得“人心”。

不过在2011年的时候,莫言靠长篇小说《蛙》与张炜、毕飞宇、刘震云共同获得茅盾文学奖,这让莫言重新在文坛上被关注。然而仅一年之隔,诺贝尔文学奖就找上了门。每年十月是诺奖季,莫言还在高密老家的沙发上看电视,突然就被一个巨大的馅饼砸中,那一天他被宣布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其实莫言的作品并不被大众读者所熟悉,他像贾平凹和残雪一样,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很高的建树,但在阅读门槛上设置了一定的高度,普通读者读莫言的小说会有一定难度。如果你捋起莫言有名的两部长篇《食草家族》或是《十三步》,或许会心急火燎,因为读不懂作者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震云评价莫言

那至于高度就只能留给专家学者来论了。刘震云被记者追问到关于莫言获奖的看法,作为同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老友,刘震云说,莫言获奖了你们问我的感受。就像我哥娶嫂子,洞房花烛夜,我会有什么感受?

刘震云转化了尴尬,同时也隐藏了自己对莫言获奖的真实感受,不过他也透露了自己没有获奖,而莫言获奖,那自然是有点嫉妒的哦。接下来“前方高能”,刘震云就莫言获奖的实质给出了这样的看法。

刘震云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莫言能获奖,说明国内有十人也可以获奖。这话让人“大跌眼镜”,咋一听,感觉诺贝尔文学奖这么“便宜”?大家都能获得了。莫言也不过如此嘛,当然这是刘震云的话给笔者的直观感觉,不知道网友如何看待。

刘震云的话如果细细分析,并非没有道理,刘震云之所以能如此说,他一个谨慎的作家,不会随随便便“大舌头”。前文说过,刘震云和莫言毕飞宇等一道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起码让刘震云对自己的文学水平和同期获得者有等同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之莫言和刘震云毕飞宇都是一个时代出生的人,写作都有普遍的苦难记忆,大家又都是汉语写作,谁也不会英文,也读不懂外国名著的原文,无论怎么练达,到最后都是大差不差的水平,所以,作为老作家的刘震云,对莫言及其文学的了解不是一般的深入。能说出这样的话,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不过这十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到底是谁,这是重点(八卦),然而刘震云并没有明确交代。关于刘震云的判断,我国作家一直迟迟未能获奖,跟作品翻译和宣传不无关系。余华曾说过,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时需要运气。或许其他优秀的中国作家没有获奖,可能是“左眼”还没有跳动,运气不足。

陈丹青对莫言的评价

不管怎么说,刘震云以文学实质对诺奖进行了自我剖析,而陈丹青对莫言和诺奖的评价始终横亘在人们心中,无法逾越。因为陈丹青并非文学界人士,也没有专业文学性的长篇大论,这让陈丹青对莫言的评论有点无的放矢。

但是陈丹青的话大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什么这么说,有两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陈丹青是被誉为“当代鲁迅”的批评家,他对社会暴露的问题都会忍不住评说。不可否认,这是出自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而陈丹青又是何许人也,他如何能“言犹未尽,为所欲为”。

陈丹青是当代画坛首屈一指的人物,八十年代初靠《西藏组画》驰名中外,他油画的艺术水平几乎超越了法国乡村油画的境界,成为我国油画史上难得的天才,但是这一切也止于新千年,自从《西藏组画》等作品之后,陈丹青再也没有超越过去,反观现在的作品,人物和线条也显现出了僵硬。

从而陈丹青跨界到文坛,书法论坛,乃至社会实际的方方面面,但凡方舟子批评过的,都是陈丹青见惯的,所以在打假和社会弊病的批驳,陈丹青俨然是最具权威的大师之一。他的话和他的魅力自然也吸引了很多人,但凡陈丹青发声,总能迎来“点赞”。陈丹青的话大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正是来自于知识分子的良善和责任。

2.

从莫言本身着手,莫言获奖后,一时间像陈丹青一样拥有了大量网友的拥趸和热烈追随,毕竟这是我国本土第一个诺奖获得者,其意义非比寻常。百年来中国第一次有人获得,在文坛上,以鲁迅(鲁郭茅巴老曹)为代表的文豪皆与之无缘,而独有莫言拿下。所以莫言获奖本身让当代文学在世界上得到认可,国人的诺奖情结更是得到抒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文豪频频,唯独莫言拿下诺奖,那些曾经虏获了众多读者的作家,俨然成了“失败者”,从鲁迅大师到沈从文,汪曾祺,贾平凹,苏童等等,他们的粉丝在中国遍布之广,数量何限?

即便莫言被不明所以的大众追随,但是在作家界莫言却常常遭遇一些“围攻”,有的说莫言揭露了历史的丑恶,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斑驳复杂等等。这些所谓文学的“不足”之处,莫言完全“对症”。

于是一股贬斥和怀疑莫言和他的诺奖的潮流也在莫言获奖后的几年里,风生水起,暗流涌动。陈丹青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本来处于怀疑莫言真实能力的读者坚定了看法。

那么说了这么多,陈丹青对莫言的评价到底对不对,或者莫言的文学能力能否达到了诺奖的要求呢?

笔者在赞同陈丹青的看法同时,也有自己的认知,这些认识不过是纠合了其他作家对莫言和诺奖的看法后得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认同莫言者

首先坊间的读者有人认为陈丹青“欠”莫言一个道歉,因为陈丹青的评论前后矛盾,既然没看过莫言的作品,如何知道人家获奖不是因为作品呢(言外之意,莫言的作品是够不上诺奖的)?

在陈丹青之后,还有很多持不同看法的作家,因为文学的普遍内在价值,也只有懂行的人才能评价,首先是陈忠实老先生对莫言的赞同。陈忠实认为莫言获奖是实至名归,而高产之冠司马中原则认为,自己的书是莫言的十倍之多,而莫言的影响力却是自己的百倍,我没有写完的书,希望莫言可以替我写。

我国最先走出海外的余华说过,要论获得茅盾文学奖,莫言至少可以得十次,莫言最差的作品也比百分之九十的茅奖作品好。文坛老将王蒙其实也是个“莫言迷”;1985年莫言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一篇中篇小说叫《爆炸》,50岁的王蒙读完非常激动,他逢人就说: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老过,但看完莫言这篇小说后,我得承认我老了。

其实要说文学的评判,还是那就老话,作为主观性极强的学科,文学于不同的读者来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即便有再多的个人意见,总体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实力还是有级别职称的。除了这些,文学的另一面也不该被肆意贬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是能体现博爱和广泛人文价值的。所以在以魔幻现实主义写作和结合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及现实世界而创作的莫言,能“过五关斩六将”到世界文坛摘下诺奖之桂冠,想必他文学中的普惠价值亦是让所人折服的。

因此,莫言的作品“没毛病”,唯一的问题就是莫言获奖这件事动了所谓“奶酪”。尽管这个曾经发誓要三缄其口的“莫言”,一直惜字如金,但是他突然获奖,总会给人酸楚的感觉。加之诺奖情结由这个擅长使用拉美魔幻洋味十足的作家满足,莫言获奖的高大形象也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与水土不服的当代文学之尴尬。

同时读者在专家的“指鹿为马”下,也找到了发泄和喜极而悲的原因。

希望莫言再接再厉,再造新作,让时间洗尽铅华,洗尽人心中的隔阂和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