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位显贵而政事不繁杂的官,另一种是指公正廉洁的官吏。不过第二种说法是在宋朝以后才出现的。在古代公正廉洁的官吏还被人们称作清吏、廉吏,汉代又称作清白吏“清”,意味着官员操守上的清白。在屈原的《楚辞·离骚》中,就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至于“廉”,首先有“品行方正”的意思,比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同时“廉”还有廉洁、不贪的意思,比如中国人经常引用《后汉书·列女传》里的一句话:“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由于“清”“廉”意思相近,所以人们干脆把“清”“廉”合并使用,并且衍生出了大公无私、不贪图享受等诸多美好意蕴,来形容清官的高尚品德。

中国古代各朝代有政治远见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官吏的廉洁问题,把廉洁作为官吏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在吏治中遵循“以廉为本”的思想。这是因为廉政问题关系到朝代的兴亡盛衰,关系到政权巩固和社会安定。请各位读者们想一想,如果一个国家官吏贪赃枉法、结党营私蔚然成风,受到压迫和剥削的一定是这个国家的百姓,百姓就对统治者会产生不满和怨恨等负面情绪,这会动摇到统治者的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统治者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倡廉。西周时代,周王把廉洁作为考察官吏的一个重要项目,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思想激荡之下,廉政的境界再次上升。儒家从政治上强调廉,法家的管子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把“廉”看作关系国家兴亡的四根柱子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是在对官吏职守的一系列考核标准其中特别强调了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到了明朝,雷厉风行的朱元璋研究出了恐怖的刑罚来对付贪官污吏,清朝的康熙帝也是处心积虑地要给朝廷官员们找一个模范清官代表来学习。但是在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上,真正的清官,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清廉这个统治者要求官员必须具备的品质好像成为了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

说到清官,大家一定会想到海瑞。有历史学家吴晗创作的京剧剧本《海瑞罢官》在中国可以说得上是耳熟能详,海瑞廉洁亲民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堪称清官标兵、模范榜样,被无数百姓所敬仰爱戴。海瑞字汝贤,他的名字中蕴含着父母对他深切的期望——希望这个儿子能够做到仁、义、礼、智、贤具备。在海瑞5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母亲承担着丧夫的悲痛独自抚养他成长,小海瑞几乎成为了她唯一的精神慰藉,因此她对小海瑞非常严格,时常用孔孟等先贤的思想教育他,希望他可以成才。后来海瑞果然成为有名的清官,被民众所爱戴。

但是,在古代成为一个清官容易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瑞

一、皇帝对清官的态度

一、皇帝对清官的态度

海瑞的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的变更,其中在嘉靖和万历两段时间与皇帝有比较紧密的接触。嘉靖年间,海瑞看不下去嘉靖帝的所作所为,就自备棺材向皇上呈递奏折大骂,皇帝大怒,管他什么清官,想要直接处死海瑞这个胆大包天的东西。但是他在冷静下来后就放弃了这个念头——你海瑞想要当比干,我还不愿意当纣王呢!但是活罪可免,死罪难逃,他还是给海瑞扣上儿子诅咒父亲的罪名把海瑞弄到了监狱。

嘉靖帝喜欢海瑞吗?很显然他一点都不喜欢,要不是碍于舆论,他甚至可能凌迟海瑞来泄愤。其实皇帝们都并不喜欢海瑞这种真正的清官,或者皇帝们对清官的喜欢只能说得上是有限度的喜欢。

皇帝最怕什么?最怕自己江山不稳。一旦有人对君权构成威胁或者损害了皇权的威严,就是大不敬之罪,十恶不赦!想要坐稳龙椅,皇帝们首先要学会驾驭群臣。驾驭群臣最首要的是注意辨别忠奸,清除奸俊之臣。在皇帝们的心目中,举臣任事的标准,首先是看他是否忠诚,而且这忠诚是绝对的忠诚,是没有是非标准的忠诚。皇帝们始终信守着“乱世用人才,治世选庸才,太平盛世出奴才”的用人准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瑞辞官

因此贪官只有在影响了皇帝的政权时皇帝才会想要反贪,而清官其实是皇帝为了保持百姓拥护的棋子。海瑞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嘉靖皇帝需要他为官员树立榜样,需要他成为百姓的偶像,但是同时厌恶他的多管闲事和没有眼力见。

后来嘉靖死了,海瑞才被从监狱中放出来。新上任的隆庆皇帝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对海瑞明升暗降,看似对他提拔重用,却不给他相应的权力。皇帝们是不把海瑞真正放在眼里的,在海瑞72岁的时候向万历皇帝提出了重拳出击贪污官员的提议,建议将这些官员剥皮示众,官员们那个着急啊,海瑞不给他们留活路啊!面对这种场面,万历淡淡一笑:“爱卿德高望重,但是所言有些不好了,不过朕不会和你计较什么的,走吧走吧。”在万历的眼中,海瑞就是一个傻子,但是同时又是一个绝好的道德标杆,所以他多次拒绝了海瑞的辞职书,鼓励海瑞好好干活,朕看好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靖皇帝剧照

二、当清官的道德难度

二、当清官的道德难度

“春夏秋冬来复去,百姓永记海公功。”海瑞在哪里任职,就在哪里搞廉政、办教育、批土豪、铲恶寇、革冗吏,家里来客人没人服侍,妻子孩子没有特权,因此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但是,你清了,不就反衬出别人的污浊了吗?对海瑞不满的文官非常多,剩下的就是欣赏他这个人的品德。嘉靖想要弄死海瑞的时候,一直欣赏海瑞的户部司务何以尚为海瑞求情,却成为了嘉靖的出气筒,被打了个半死。后来何以尚到海瑞任职的地方出差的时候,海瑞也没有对他表现出感激,仍然冷淡地接待了他,让他在自己破旧房屋的一个小房间落脚,还给他吃和自己一样的、非常简单的食物,何以尚生气极了——我曾经为了你差点丢掉性命,如今你却这样对待我?何以尚胡子一翘,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个令他愤怒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以尚剧照

可是话说回来,要是海瑞对他以恩人的礼遇相待的话,海瑞还是那个以清廉著名的官员吗?做清官,做一个标准的、360度无死角的清官,首先要做到六亲不认,要把儒家那一套仁义道德学得烂熟于心。在明人姚叔祥的《见只编》中记载,海瑞有个五岁的女儿吃了老仆人给的饼,海瑞看到女儿手里拿了个饼就问饼是从哪里来的,女儿说是仆人给的,海瑞大怒,对女儿发火说:“非吾女也,能即饿死,方称吾女。”女儿被吓得哇哇大哭,也不肯吃东西,结果就真的饿死了。这件事应该是真实的,因为在多本记载真实历史事件的书籍中都有提到。海瑞不满女儿吃了仆人的食物,原因很有可能是他认为这是一种“贿赂”——我堂堂一介清官不收任何人的贿赂,却被你坏了规矩。也是因为这件事情导致海瑞一直被世人所诟病,认为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是在当时的百姓眼中,大义灭亲的海瑞实在是自己的父母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当清官的经济难度

三、当清官的经济难度

当清官容易吗?当清官太难了!特别是在明朝,官员的工资低得不行,自己半辈子钻研科举埋头书还是为了做大官,娶美妾,享受荣华富贵吃香喝辣,就算真的是想要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也罕有毅力可以忍耐多年的贫寒。

明朝的时候,除了皇室封王外,文武官员封爵只有公、侯、伯三级,而且不一定可以世袭。明朝的官员品级共九品18级,又分为文散官阶为42等和武散官阶30等。一开始官员的俸禄全部用米来发,偶尔会发钱钞。后来明成祖明文规定规定,高级官员以俸禄的十分之四五发给米,低级官员以十分之七八发米,余皆发钞。省级最高领导,年薪576石大米,折合人民币月薪11780元;正司局级年薪192石大米,相当于人民币月薪3930元;七品知县,年薪90石大米,相当于人民币月薪1840元人民币。读者们,你们对比一下明朝和现在的工资水平,会不会觉得很夸张?而实际上,官员们往往还拿不到实际的工资。

拿七品县令的工资来说,他每月只领1石大米,每年12石,叫本色,其余都折成银子、钞、布来发。这么一折,官员实际到手的就缩了水。打个简单的比方就是逢年过节我们工作的部门会给我们一些礼物,明面上是给明码标价500元的水果礼盒,实际上批发价可能还没有100元。总之,明朝的县长,最后每月领到手的不会超过1130元。而且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封建时代,没有一夫一妻,清官再不济也要有两个以上的老婆,没有计划生育,再有三五个孩子,没有医疗补贴,没有养老福利金……你想想,清官会有多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评价清官文化

四、评价清官文化

心忧天下,忠君廉政爱民,是清官的基本性格,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包拯、于成龙、海瑞等清官形象,无一不具备这一基本性格。清官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下层人民对于清官的迫切渴求,下层人民长期受到统治者的压迫,憧憬着能为他们做主、富有正义感的清官现身。周成王曾经对大臣和自己的儿子说过:“尔是风,唯民是草。”意思就是老百姓只能随着统治者的命令摇摆,完全没有说话的权利。

特别是在宋明以后,清官文化开始大发展。有人认为清官文化大发展是社会的进步,相反,清官文化越发展,是老百姓好生活开始的兆头,其实不然,清官文化的盛行只能说明君权制度在日益腐化,官民的关系日益恶化,因为只有统治者越是在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的时候,就越会强调清官文化,他们希望通过彰显清官的爱民清政来修补制度之弊病,创造出一种官爱民、民拥官的假和谐来。而老百姓对于政府腐败失望之时,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接受统治者为自己编织的美好梦境,希望有清官可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跪着的人民,才期待清官!包青天们的风靡,乃是人民的辛酸!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万历十五年》

·《论海瑞性格的偏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