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时间回拨四五年,相信众多资本和众多各行各业人士不会进入造车新势力这个大“坑”,同样悔不当初的一定还有给地、给政策的各个地方。理想是丰满的,PPT也是美轮美奂的,可在疫情这个变量的突袭之下,多家造车新势力被按下了暂停键,至于能否重启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加感叹号。其实,在此之前,已经很多造车新势力在消失,甚至一些给资本画饼的行为都懒得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17、18年网络上流传一张图片,展示几十家造车新势力的LOGO,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年多的时间,你还能想起几家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威马、理想应该是知名度最高的几家,其他品牌逐渐消失在记忆中,来的很突然走的静悄悄。其实,即使风光无两的前几年很多所谓的品牌也没有多少动静,只不过被造车新势力这波潮水给托起来了,享受了一段高光时刻,潮水逐渐褪去也就快速的消失了。

之所以这么快就退潮,新能源车补贴政策退坡加速了这一进程,没有了多少讲故事的空间、没有了多少政策空子可钻,在需要真金白金的付出、需要踏踏实实造车的时候,一些只想资本运作的造车新势力就偃旗息鼓了。

之前有人说这两年是造车新势力的坎,没想到来的这么突然,目前已经卡住了一些品牌。最近,赛麟汽车欠薪,上海办公室被封,高管集体辞职;博郡汽车创始人称公司遭受了严重经营危机,要重新定位。估计买夏利的钱是出不起了;拜腾欠薪,工厂被断电,美国研发中心解散。还不只这些,作为头部的蔚来近期也流失了多位高管,爱驰汽车执行副总裁离职,前途汽车创始人被限制高消费,更名天际的电咖联合创始人离职。无论是欠薪还是高管离职,只是在不断的证明造车新势力越来越难了,不但资本对其越来越苛刻,而且自家人也开始怀疑了。

一个接着一个故事之后,特斯拉打上门来了,Model 3补贴后最低27万多元,公众开始用脚投票。虽然特斯拉多次被曝出自动驾驶出现故障导致事故,多次被曝出产品做工粗糙,可销量在一直走高。今年前5个月特斯拉Model 3在中国市场销售超过2.85万辆,而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的蔚来前5个月才销售1万多辆,小鹏、威马均销售4000多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巨大的销量差异只能说明特斯拉的产品被认可。

为什么如此之多造车新势力就造不出和特斯拉能一较高下的产品呢,不可否认特斯拉创立已经17年了占据有先发优势,在其创立的2003年和马斯克加盟的2004年,国内众多造车新势力的创始人们还没有自己造车的概念,甚至还没有开启造车之前的一份职业。这是借口!共享单车行业摩拜和ofo创立最早,也形成了垄断,可如今呢?青桔、哈罗等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市场,而摩拜和ofo已经作为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所以说,时间早晚很重要,但后来者也不是没机会,最重要的是把握市场节奏和市场需求,推出适合当时下产品。

目前包括特斯拉在内,造车新势力们都是以电动车为突破口,辅之自动驾驶、人车互动等科技手段。应该说,电动车是现阶段汽车发展方向之一,被公认为“弯道超车”的方法。可无论是燃油汽车,还是电动汽车,都需要大笔大笔的投入,而造车新势力的资金来源更多靠融资,说白了和化缘没有太多区别,资金来源不受控制。

相信众多的新势力造车创始人们在开始这个项目的时候,肯定想不到造车需要这么多钱,也想不到资本说不给钱就不给钱,更想不到特斯拉这么生猛。为什么?其实很简单,众多的创始人对汽车制造缺乏足够的敬畏和了解。虽然很多创始人出身于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或是与汽车相关的行业,但他们多是营销岗位,对汽车制造的整体缺少深刻认知。而且,这些传统车企都是经过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生产制造体系已经建立,每个岗位按部就班工作就可以了,即使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高层,对建立体系同样缺乏深刻认知。

造车新势力几乎从零起步,既要兼顾推出产品,又要建立企业的架构体系,难度可想而知。可这些创始人绝大多数在此之前已经是各行业的顶尖人物,或多或少认为平台的能量就是自己的本事,避免不了带有之前的工作风格,会想当然、会想的比较简单。可造汽车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当然,那些想趁着这股热乎劲利用资本骗钱的是另外一回事,人家根本没有想造车,想的是什么时候可以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