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言》中,冯梦龙描绘了士、农、工、商、帝、王、将、相、盗、丐、优、娼、优、卜、道、僧、尼等各种样貌的人物。然而,他提及最多的,当属士人。

士人中有一类人,原本是历史人物,可冯梦龙却用自己的小说,来渲染其奇闻轶事,并借其言行来“聊舒胸中磊块”。

例如王安石固执偏听,以致人民怨声载道;苏轼锋芒毕露,却流于轻佻,故需有人点化。

三言》中,有关苏东坡事迹的描写,以《明悟禅师感五戒》和《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最为清晰;而关于王安石形象的描写,则以《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和《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梦龙剧照

《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冯梦龙在《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中,叙述王安石在未拜相之前拥有的诸多善誉,讲述他罢官后,回金陵归隐途中的诸多轶事。

从茶坊的壁间,到庙宇的朱壁、民家坑厕的土墙、村舍新粉刷的壁上、草舍泥墙、邮亭壁间,处处皆有人留“诗”嘲讽、诋毁王安石与新法。其中的某些诗词,还提及王安石不为人知的隐私,预言了他日后的下场。

这些,既令王安石百思不解、脑中有很多问号,也令其感到自己所行已经到了“人人怨恨”的地步。不久,他便在悔恨和病魔的纠缠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事实上,冯梦龙在继承宋元话本,改写《拗相公》一文时,对王安石仍寄予同情,并非全然负面塑造其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雕像

首先,冯梦龙笔下的王安石,在辞官归隐金陵的路上,既不扰民,对其谤语批评,也多默默接受反省,其襟怀气度隐然可见。

其次,对王安石变法,冯梦龙或许不免也继承元祐党人对他的批评,但对其形象的塑造,却非一面倒地只呈现其“恶”,而不见其“善”。

换句话说,冯梦龙在既有的话本故事题材与叙事模式限制下,仍隐然流露出对王安石绵绵不绝的宽恕与善意。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相较于《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对变法“不绝于耳”的批判声,《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的王安石形象,则较为正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剧照

这一则故事,叙述了王安石与苏东坡之间的逸闻趣事。

话说王安石为相时,苏轼一日前去拜访他,适巧他不在。苏轼在书房中等待时,将王安石未完成的两句描写“黄州菊花落瓣”的诗稿,擅自依韵续成;结果,王安石回来见到,心中不快,隔日上奏,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知得罪王安石,临去黄州之时,到相府辞行。王安石托苏轼办一件事——从黄州回来之日,带一坛“瞿唐中峡水”,来给他治痰火之症。

苏轼到了黄州之后,发觉原来黄州的菊花和别处不同——秋天会落瓣。回想起当时错吟王安石的黄州菊花一诗,乃欲亲自到相府谢罪,并为王安石取瞿塘中峡水以为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剧照

谁知船行了中峡,忘了吩咐水手打水,只好打下一坛下峡水,将水带给王安石。

苏轼以为同是一江之水,中峡水与下峡水应无分别,而撒了谎;不料,王安石拿水和阳羡茶一煮,见茶色半饷方见,茶水味淡,知是下峡水,拆穿了苏轼谎言,也令苏轼心中大为折服。

最后,王安石和苏轼互相出题切磋、考问对方,苏轼皆不如王安石,苏轼甘拜下风;王安石也惜苏轼之才,奏过宋神宗,复了苏轼翰林学士之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梦龙剧照

冯梦龙利用两人三次“诗文”斗智、交锋,肯定王安石识广才博;尤其以黄州菊花落瓣、瞿塘中峡水浓味适中等事,更可见到王安石高才却谦逊的一面。

相较之下,苏轼自视甚高,但为人处世不够圆融谦逊,因其好恃才夸己的性格,导致仕途多阻的命运。

《明悟禅师感五戒》

若进一步拿《明悟禅师感五戒》这篇创作于《三言》早期的作品,和《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对观,更将发现“性灵”思潮对冯梦龙的影响。

《明悟禅师感五戒》的主要情节,是红莲女败坏佛教高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剧照

小说讲述五戒和尚为红莲女所坏,明悟禅师以赏莲为名,题诗“红莲争似白莲香”来暗讽、点醒五戒。

结果,五戒一时恼怒,坐化投生为苏轼,灭佛谤僧而去。而明悟禅师为救五戒,乃投生为佛印禅师,终其一生,为苏轼护持。

小说里的苏东坡,前世原是道行高深的和尚,因一时差了念头,犯下色戒,把多年的清行付诸东流;今世转生为一才高八斗、志在功名、不信佛法的大文豪。

后来,因与好友佛印禅师有夙世之缘,在其不断劝诫下,终于看破功名利禄,大通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