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延期在红场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阅兵成为全球热点。在疫情防控压力仍较大的背景下,俄罗斯依然举办阅兵有着其多重政治考量。如单看装备的话,今年的阅兵堪称精彩,新装备/首次亮相装备比率是俄2008年恢复重装武器阅兵以来的巅峰,颇值得俄军“骄傲”。

可对于长期关注俄军的人而言,对于“俄军的2020”应该不会陌生,俄罗斯曾为俄军规划了宏伟蓝图。从这个角度看的话,今年红场阅兵作为2011-2020规划的“期末考”,无疑是俄军的“痛”!今天,北国防务就带大家回顾一下已破碎的俄军“2020梦”。

△2020年红场阅兵有大量新装备亮相,看似风光其实暗藏无奈

近年来,俄军的整体面貌(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作战能力上的)相比苏联解体后和本世纪初无疑有着巨大改善,这在叙利亚、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中都得到了体现。俄军之所以能够拥有现在的成就,不外乎两个关键原因:

其一,2008年后强力推动的“新面貌”军事改革,此次改革虽然有一些争议,甚至在改革负责人被罢免后,不少改革措施又回到了改革前。但不可否认,此次改革完全让俄军编制脱胎换骨,大量架子部队该撤的撤、该重组的重组,改革后的俄军部队建制已颇为完整,不像苏联解体前后的七零八落。一些改革虽出现倒退,但俄军现有的骨架仍是“新面貌”军事改革中确定的;

其二,有钱,2008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全球油价高企,这让资源丰富的俄罗斯国力大振。经济回暖后,俄投入大量财力用于重振当时已破败不堪的俄军。客观的说,如果不考虑中国和美国,俄军近10多年来的装备更新力度远非其他国家所能比。

△俄军在叙利亚的表现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精神面貌

不过,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俄军武器装备水平却远远没有达到当时俄军当时的预期。苏联解体后,俄军对俄军的装备更新有个量化的规划——国家武器发展规划(GPV),该规划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以10年为一个周期制定国家武器发展规划,第一个规划为1996-2005年度。其后,每5年俄又会对这个10年规划进行调整,以1996-2005年度规划为例,其后就是2001-2010规划、2007-2015规划、2011-2020规划。

因俄国内经济因素起伏不定,所有的这些规划在实际执行中问题不少。但这毕竟是纲领性的东西,脱离这个看俄军武器发展的话就不大靠谱了。例如媒体捕风捉影说俄军要建航母,久而久之就成了俄军吹牛,可其实在俄武器规划中从未有过建造航母的计划。

△不同的口径中一直有俄军建新航母的说法,但俄国家武备规划中从未有该选项

2011-2020规划应该是该机制启动后最受关注的一个规划版本,该规划的起草与“新面貌”改革大致是同期展开的,彼时改革势头正旺、俄罗斯的经济形势也十分看好,俄罗斯恨不得立马打造出一支新俄军。如今看来,2011-2020规划虽然有点“天真”,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却并非不可能。

可人算不如天算,在乌克兰事件后的西方封锁、油价低迷以及苏联解体后俄军工断层等多重因素的夹击下,2011-2020规划终究远远未能实现。终局之年、且恰逢大庆的(较以往更大规模的)红场阅兵便是审视该规划的最佳平台。总体来看,俄军未能完成实现的目标经济下行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但以下几个因素加剧了这一局面:

第一,俄军工在苏联解体后,因为技术断档、人才流失等方方面面原因,创新能力大大下滑,这尤其体现在对新一代作战武器平台的技术攻关上。如苏-57五代机、S-500防空反导系统、T-14主战坦克,这些核心装备大致在本世纪初立项,2011-2020规划执行之初是有经费保障的。按照计划,2020年前,俄军应该已经装备70架苏-57、10个S-500营、2000辆T-14,可结果是这些装备目前无一正式列装。

△S-350防空系统的研发拖延了5年,电子技术可能是一大原因

从目前来看,苏-57、S-500、T-14这些装备都已经造出来了,但无数需要解决的技术细节让它们的服役之路颇为坎坷,这背后体现了俄军工的有心无力。除大型武器平台,一些苏俄的传统薄弱技术领域也足以让一款武器的进度大大拖延,例如本次阅兵首次亮相的S-350防空系统,按计划它至今应该已经装备30多个营,但现实是俄军院校刚开始试用,正式列装尚需一两年。

第二,因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问题,俄罗斯与乌克兰和欧美几乎决裂,而它们恰恰是俄军工的重要和伙伴。乌克兰与俄军工的合作十分密切,与乌克兰的决裂让几乎就要投产的安-70运输机(俄乌知识产权各占一半)直接被取消,按计划,如果一切顺利此时俄军应该已拥有近70架安-70。本次阅兵场上,唯一亮相的运输机仍是老伊尔-76,按原计划,此时应该有近50架大改的伊尔-476服役,但目前这个数字仍是个位数。

△失去安-70运输机,对俄空军是个不小的损失

俄乌不仅有装备合作项目,更是俄军工的重要零部件供应商,与乌克兰的决,让俄军工的舰艇动力(海军装备我们在月底的俄海军节阅兵再细说)、光学器件供应出现问题,大量装备的制造延宕。不过,这在不少俄罗斯人看来其实是好事,毕竟这给了俄军工自给自足的动力。

俄罗斯与西方虽然是对手,但西方,尤其是欧洲对俄罗斯的技术输出相比对中国可宽容的多,只要不是直接的导弹、飞机等武器,在电子/光学元器件和设备、动力系统、机械设备等领域,可以说是能给就给。因乌克兰制裁之后,苏-57等大型项目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

△苏-57的正式列装本已开始,但首架量产机因故障坠毁

第二,计划制定时俄罗斯的国力是在明显提升的,因此一些项目就比较激进,典型的就是安-124巨型运输机,按计划2020年前会新造20架安-124、重启20架库存安-124,但这个摊子实在太大,虽然有需求但也没到非它不可的地步。最终,安-124新造计划取消,至今从库存重启的也仅10来架。

除了安-124,2011-2020规划中也有一些原定的大规模采购项目,因为需求和经费的原因缩小采购规模或放慢采购速度。如本次阅兵上首度亮相的S-400V4防空反导系统,按计划其此时的采购数量应该有将近9个旅,但现在显然没有这么多。

△红场出现了4型主战坦克同时亮相的“奇观”,背后反应的正是俄军的无奈

以上这些情况,直接导致了俄军2011-2020规划中相当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部分,如新一代隐身战斗机、坦克、驱逐舰、核潜艇、防空反导系统、预警机等都未能如期服役,新一代隐身轰炸机等项目的进度大幅延后。从这个角度来看,俄军的2011-2020武备规划无疑是不合格的。

尽管如此,但仍不能否认俄军在这10年间的装备工作还是有一些成效的。在眼看各类新一代装备服役无望的情况下,俄军都及时调整策略,迅速对现有同类装备进行升级以弥补空白。本次阅兵上的“混乱”一幕就说明了这点,即T-14、T-72B3、T-80BVM、T-90M等4型坦克同时亮相红场,倘若T-14能够按计划大规模服役,这种情形是不会出现的。除主战坦克,A-50U预警机、11350M护卫舰、636.3型“基洛”级常规潜、苏-30SM战机等都是同类情况。

△S-400虽然通过系统集成达到了不错的性能,但技术水平却不能说很高

值得一提的是,俄军一些主战装备的采购还是准时、甚至超量完成的,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S-400防空系统、“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苏-34前线轰炸机。此外,苏-35S等的执行程度也差强人意……这些装备的一个共同点是,性能在当下仍有一席之地、尚可一用,但技术上并没有重大突破。

总而言之,从长远来看,俄军和俄军工要保持自己的军事强国地位挑战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