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酒”、“剑”、“诗”三个关键词联想一位诗人,我想应该所有人的答案都会是李白。

毕竟这三点对于这位大诗人来说,就如同他的影子一样,密不可分。

以至于千年后的今天,当代一位著名诗人以这三个词入诗写出千年来对李白最美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喜欢喝酒,与酒相关的诗文俯首皆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要说的这首诗,同样与“酒”有关,开篇30个字,就有6个“酒”字,而且可以说写出了喝酒的最高境界,古今无二。且读:

《月下独酌·其二》
【唐】李白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月下独酌》是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四首。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第一首。其实这第二首同样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歌以“爱酒”说起,却不是说自己爱酒,而是天地爱酒: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酒星即酒旗星。《晋书·天文志》云:“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享宴酒食。”

地如果不爱酒,地名就不应该有酒泉。汉孔融《与曹操论酒禁书》:“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

进而得出结论: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也就理所应当了。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是酒的两种类型,古人将清酒比作圣人,浊酒比作贤人。这里引用的是徐邈的典故。《三国志·魏志·徐邈传》记载:徐邈很喜欢喝酒,但是当时曹操下了禁酒令,不允许喝酒,徐邈就偷偷喝,不能被发现,不敢明目张胆说喝酒,于是就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宋代黄庭坚有诗句“可以忘忧惟有酒,清圣浊贤皆可口”亦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议论完天地,诗人进而论人。“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此处“圣贤”不再是清酒、浊酒,而是指圣贤人。此句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乐趣,不管是圣贤还是神仙,都喜欢饮酒。为什么呢?或许诗人在《将进酒》里的这句诗可以回答——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将饮酒提高到后人无法企及的境界: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大道”指自然法则,《庄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怎么没有发现呢。诗人早已料到必有此问,于是在结尾,诗人故意卖了个关子: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诗人说: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但是这趣味是不能向醒者相传的!

实际上这饮酒的趣味,诗人传了吗?传了。没传,前面写了那么多是什么内容呢。既然已经传了,为什么诗人还说:勿为醒者传。

这里诗人说的实际上不是饮酒的乐趣,而是诗人饮酒背后的苦闷。须知这组诗的名字是《月下独酌》,一个“独”字已可见诗人心境。故此诗人这里说的是诗人饮酒背后的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理解诗人这首诗并不是要突出自己多爱酒,自己写这首诗并不是要诡辩自己爱酒的缘由,而是一种怀才不遇、仕途不畅的自我排遣。正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毕竟是李白,不同于常人,在孤寂失意中依然难掩豪迈奔放、狂荡不羁的个性。

每每读到此诗,十二总是不禁感慨:此诗只应太白有,人间难得他处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