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民俗文化之所以具备超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百姓生活中,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是主体,每一个人都要参与其中。即便随着历史变迁,民俗会因地域、民族、时间等元素而各不相同,却始终在民间经人们口口相传。所以,想要领略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从民俗的角度更为贴切。

西汉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开始走向越来越独具特色的朝代。在不同的领域,人们的很多生活习惯与前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在婚嫁民俗这一方面,几乎可以反映出整个西汉社会发展的程度。换句话说,婚嫁民俗是西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出自西汉诗人秦嘉的《述婚诗》中,精炼的概括了在西汉要完成一次嫁娶需要的环节,也再现了婚礼当日喜庆、庄重的气氛。经典古籍《史记》中对于西汉时期的婚俗形式:聘娶婚、政治联姻、离婚、再婚、自由婚、重亲婚、媵妾婚等等有着十分详尽的记载。这些婚俗形式的出现同样与西汉时期的思想观念、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社会环境不无关系。

总之,从西汉婚嫁民俗中,我们可以找到当时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的缩影。是历史大背景下的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婚嫁

一、西汉婚嫁民俗简介

一、西汉婚嫁民俗简介

婚嫁民俗不光包括结婚事宜,同样有着离婚、再婚等其他方面,最为重要的还要数聘娶婚为主体。聘娶婚是西汉主要的婚姻形式,也是封建礼法允许的唯一婚姻准则。聘娶婚表现的三个突出特点便是:必须要有媒妁之言;必须有父母之命;具有突出的买卖性,也就是世俗所说的聘礼。

早在秦汉时期,政府早已将各地不同的婚俗趋于一致,西汉将民俗加以整理、升级。所以,西汉的婚礼中遵循的是“六礼”和其他的相关环节,比如闹洞房。主要的步骤则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婚嫁的年龄则要求男子初婚从14岁到18岁,女子初婚从13岁到17岁。但在皇族婚龄则更低,一般处于童婚状态。

对于婚姻遭遇不幸再度择偶或是纳妾方面,整个社会呈现的都是相对开明的观念。这一点也与西汉时期,各种封建制度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婚姻的等级性还不十分严格有关。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女子的才貌出众,甚至可以弥补出身低贱的缺陷。而且,贞洁观念也比较淡薄,这一点也与原始群婚时代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过渡发展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社会背景决定婚嫁官方要求

二、社会背景决定婚嫁官方要求

在西汉时期,官方对于婚姻的要求大多体现在婚配的年龄上。在儒家经典《礼记》、《谷梁传》中记载:男子成年在20岁,女子成年15岁,之后就可以订婚。实际上,西汉时期基于农业发展等等现实需要,统治者也十分重视人口增殖的问题,整个社会出现趋势性的早婚。官方对于女子出嫁年龄的要求更是决定了女子的婚嫁问题。比如《汉书·惠帝纪》中有明确规定:如果女子到30岁不嫁,就要罚交“五算”(五算即五倍赋税)

早婚是西汉当时特别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男子普遍会在14到18岁间成婚,女子则在13至17岁之间。从官方对于国民婚嫁的硬性要求中不难看出,西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人口的繁育,从这一层面上,尤为的重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汉书·王吉传》中记载过王吉身为大臣上书,建议统治者切莫操之过急,男女为人父母过早,同样会出现后代无法得到更好的教育,国民素质整体降低。但从后世看来,这样的主张并没有得到更好的采纳。

所以,为了极速的实现人口扩张而使得早婚成为西汉婚俗之一,深刻地反映出西汉当时的婚嫁民俗同样服务于安定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时结婚剧照

三、意识形态决定婚嫁物质标准

三、意识形态决定婚嫁物质标准

西汉婚嫁习俗中,始终脱离不开崇尚奢侈这一问题。久而久之,也为西汉后期社会稳定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从本质上讲,奢靡成风的婚嫁习俗是当时西汉人“崇奢尚巫”的意识形态产物。这也是因为西汉建立之后,封建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为整个社会带来的冲击。同时,奢靡在十分喜庆的婚嫁领域也得到了凸显。

比如,重聘财之风盛行。从古至今,一家女百家求,在西汉时期,选择与什么样的女子成婚,更多的并不取决于女子的出身,而是其本人的才貌气质,这也给婚嫁双方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对于优质女性,众位求婚者之间的竞争很容易掀起奢靡的聘财之风。甚至,女子尚未出阁,娘家就能做出“一女许数家”的现象。这一点也与当时西汉人盲目追求奢侈,看重钱财有着重大的关系。

其次,陪嫁奢纵无度,是西汉婚嫁又一大特点。无论女子出身如何,陪嫁奢靡在当时的社会也是蔚然成风。甚至,遣女满车、嫁妆满百辆马车,在当时是大多婚嫁娘家追求的目标。

更为严重便是婚礼当日婚宴上耗资的巨大。在很多贫穷的家中,因为无力承担如此高昂的结婚费用及礼数被迫选择不养育子女。从这一点看,当时追求奢华的婚嫁习俗对于统治者想要通过婚嫁加快人口繁育程度并没有起到太多正向的作用,反而因为更多的平民百姓无力嫁娶而影响了人口的增殖和小农经济的稳定。

但是,崇尚奢侈的民俗也在无形之中将很多礼教逐渐推向了正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时结婚需有“六礼”

四、相对开放的婚嫁观念

四、相对开放的婚嫁观念

除了汉初社会环境的宽松,贞洁观念的淡薄之外。婚嫁习俗也与当时的统治者对于孝的推崇有着特别大的关系。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汉代的统治者更是以孝道治天下,他们都希望通过孝道调和小家庭的关系以达到维持社会安定的效果。在孝道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进一步的为了践行孝道而鼓励早婚与再婚。这一角度,同样是为了完成生育繁衍、传宗接代的重要目的。

除此之外,当时的管理阶层已经开始善于运用联姻的手段保证自己的权利、财产、门第始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虽然,在民间婚俗比较开放,但是,对少数的贵族和皇室,已经出现了婚姻圈变窄,重亲现象严重的突出的表现。这一点,也为后期历朝历代皇室婚俗有别于民俗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从这一角度同样可以看出,西汉婚俗中对于皇权稳定开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只不过,整个西汉社会,女人可以选择自由离婚或再婚,并不会因此受到周边人的非议,与现今中国开放社会如出一辙,虽然从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上还是有着天壤之别,对于女人的婚姻自由还是有着诸多积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联姻的家族

结语:

结语:

西汉开创之初,天下刚刚安定,诸多因素决定人口需要快速的增长,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安定。又因西汉承秦之敝端,经历楚汉之争,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凋敝、财务耗竭,婚嫁是唯一能解决因征战后人口比例失衡的手段。

本质上,一个国家人丁兴旺与否决定了日后国家是否昌盛,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尤其在古代,人口少则生产力、战斗力决定的国力都会衰弱,内战频繁、外敌侵扰,唯一能解决这一问题的也只有大举推进婚嫁。由此,西汉婚嫁民俗发展有了更加宽松的空间,也庇护了西汉各个领域的发展。

不难看出,虽与现今婚姻自由无法相提并论,但相对比后来朝代更加严苛、古板、迂腐的婚嫁观念,西汉开明的婚嫁习俗对于当时的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