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开发规划,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围绕这套理论体系,分析消费者心理、预判市场需求及走向,在依据这些数据分析进行规划设计,下面一起看看旅游景区规划的四大理论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大板块理论

景区开发规划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特点。一般而言,景区规划涉及经济、环境、人文等三大理论板块以及中心板块。

景区规划经济:主要研究旅游资源分配、旅游生产、旅游加工、旅游服务的生产过程,以及期间生产的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效益与效用关系。

景区规划环境板块的理论:其涉及旅游地理学、旅游生态环境学、风景园林学、旅游工程学等。

景区规划人文板块的理论:其涉及游憩学、旅游政策学、旅游法学、旅游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

规划中心板块的理论:景区开发规划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该理论以当代系统科学、管理学、未来学、计算机科学等系统理论和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为支撑,从旅游系统的角度出发对上述三大理论板块予以整合。

旅游规划板块理论对于提高景区规划的科学性、技术性、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数据收集、实时评价、预测发展等方面提供技术方法。

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及其行为模式的理论,从国内外对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以及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模式。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主要指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的空间指向。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行为构成。

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模式:则是对不同类型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心理学解读。

理论在景区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产品及线路设计。在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指导下,设计者可以根据当前旅游者的消费特点以及今后旅游消费者可能的消费行为趋势设计相关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旅游市场营销不仅要迎合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应创新概念引导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因此,在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景区规划中可以针对目标市场心理特征设计出一套引导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化被动为主动,实现景区的成功市场推广。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是指运用旅游景观学原理,对旅游区内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使旅游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形态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和人类观瞻协调及和谐统一的一种综合规划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来说,景区规划过程中会注重以下几点原则:

1、景区功能的完善和主题的明确

景区环境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的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以不破坏景区既有景观为基础,将景观区、绿化区、服务区依照自然和谐的原则,使既有景观和当代景观完美融合。

2、提高景区人造景观的艺术品位

高品位的景区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画,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

3、体现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景区规划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需要经过反复设计和论证,甚至模型推演,才能得出结论。

4、提升游客参与度

在景区环境规划过程中,设计方案时应当有意识地提升游客的参与度。景区本身是为了使游客获得审美心理的满足和历史文化的体验。

5、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应当对景区规划的方方面面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认真的计算,以保证景区规划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从而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结:旅游景区规划理论只是一个开发的前期调研及初步框架的设定,后期项目的开发仍需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凸出景区特色,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