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外国人都弄不清楚,中国人跟日本人,到底有什么不同。根本的不同,就是日本人求必胜,我们只求不败。

想想看,必胜是可能的吗?要必胜,就要有足够的条件,而不是说你喊出来就可以得到。但是不败,是完全可以自己掌握的。我想办法先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敌人败,而不是我去打他,这才是最高明的。

大家马上会想到一个人,这个人也许名声不是很好,但是很出名,就是三国时代的司马懿。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很行,自己打不赢他,所以不管诸葛亮怎么挑衅,甚至送来女人的衣服以示羞辱,他不打就是不打,因为一打他就输。其实打赢也是输,为什么?一打赢他就没命了嘛。大家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知道,打胜命没有,打输命也没有,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打。但是不跟你打要有一套方法,既不打又不和,还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说明司马懿这个人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有一个华侨叫吴清源,他是有名的围棋大家,被称为吴大国手。有一次,国学家钱穆教授和他一起吃饭,就问吴大国手:“你这么会下围棋,有没有一套办法可以永远不败的?”吴大国手也是懂得《道德经》的。他说:“没有这种事情,因为每盘棋的局势都是变来变去,怎么有把握一定会赢呢?”想不到钱穆教授说:“我有一套本事能保证永远不会输。”吴清源很好奇,就问:“你有什么办法?”钱穆只讲了两个字:不下。我不跟你下,怎么会输呢?

不下怎么会输呢?不下不就立于不败之地了吗?这样各位才知道,我们中国的小孩子在外面打架,受伤回来,做爸爸的一看,直接一个巴掌打过去。外国人觉得中国的家长太残忍,不会教育小孩,其实我们这么做才是大智慧。打他就是说,你打不赢别人还要硬出头,为什么不跑呢?西方人不了解这个道理,他们总觉得,孩子打输了,你就要安慰他。殊不知一安慰,他下次更乱打,输得更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特别为我们提出来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方法,就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个方法说到底就一个字:慎。慎,就是谨慎。谨慎就是小心。比如小孩要出门,妈妈二话不说,小心。小孩做任何事情,大人二话不说,小心。干部要出门,老板二话不说,小心。我们就是这样子,开始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最后却往往大意,然后整个都翻盘了。“行百里者半九十”,往往最后那一关,是最难坚持的。

所以,老子要我们记住“慎终如始”,这四个字很难。慎始比较容易,中国人一开始都很慎始,我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不能对不起自己,一定要好好把它完成。但是越往后做越顺,就越来越大意,越往后做越熟练,就觉得自己越来越内行。然后大意失荆州,阴沟里翻船,最后痛哭流涕,那都是没有用的。因为错就是错,改不过来的。

我们中国人是把“终”摆在前面,慎终,就是坚持到最后五分钟,因为这当中会有很多人来诱惑你,会有这样那样的拉拉扯扯,搞得你心神不安,搞得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路是否正确。因此,老子才会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就是一直到最后,都跟刚开始一样那么谨慎,这种人不容易,这种人不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