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是帝位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在帝王死后对这个帝位的一生做一个评价。商朝灭亡后,周朝开始取消了庙号,因此周武王只有谥号而没有庙号。到了秦朝,甚至连谥号都给一并去除。因为无论是谥号还是庙号,都会出现“子议父,臣议君”的情况,不符合伦理道德。

从汉代开始恢复了谥号和庙号,尤其是对庙号特别慎重,西汉14个皇帝,只有刘邦(太祖)、刘恒(太宗)、刘彻(世宗)和刘询(中宗),东汉13个皇帝,也仅有刘秀(世祖)、刘庄(显宗)和刘炟(肃宗),可见是非有大德者不能加庙号的。

有些皇帝本来有庙号,比如西汉的刘奭、东汉的刘保,都曾经有过,但是一个在刘秀时期,一个在刘协时期被二次审核取消了。

到了魏晋时期,礼崩乐坏,尤其是五胡时期,中原涂炭,人人都可以拉起人马当皇帝,这样庙号就乱了,不再是专门针对有功有德者了,而是变成了皇帝的标配,而且也不再按照传统的“开国皇帝称祖,后世称宗”的习惯,比如曹丕称高祖,他的儿子曹叡居然称烈祖,而且是在他生前就立下了“烈祖”的庙号,看来是对后人非常不放心。曹叡开了个坏头,到了五胡时期,各个草头王几乎人人都是祖,就显得不值钱了。

当然清朝时又是一个朝代三个“祖”,“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这两个还说得过去,福临毕竟是定都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在他手里统一了全国,称“祖”不为过,康熙是“圣祖”就有点牵强了,雍正说康熙“名为守成实为开创”,我觉得这是为了立而立的硬找的借口,到了乾隆,其实也想称“祖”,像曹叡一下生前就定下来,有人说真的不行了,贵朝都仨祖了,您再称祖,贵朝就和前燕、后燕、前秦、后赵什么的一样了。

下面说一下明朝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成了“成祖”,这是为什么?

网上流传的说法有很多,但大多都是无稽之谈,想当然的胡说八道。这里我从太庙供奉牌位的传统开始,详细说说嘉靖皇帝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明代以前,太庙正殿里最多供奉7个牌位,称为“天子七庙”,周代《礼记》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这是“天子七庙”的来源,是指在太庙中供奉皇帝的七位祖宗,分别是:四亲,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还有二祧(tiāo),即高祖的祖父与父亲,以及始祖庙。周代时主庙供奉王朝始祖(后稷),左右各供奉当今天子的六代先祖,但由于文王武王功大是周王朝的实际定础者,后代感念其功,不将其迁出,于是定文武不祧之列,三昭三穆之首,意思是当今天子只能追尊四代祖先。

当一个朝代庙号少的时候可以把仅有庙号的皇帝按照距离远近一一排进去,但是如果庙号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太庙的主殿,只能供奉7个牌位,随着王朝的延续,有庙号的越来越多,就需要不断的把已经不属于上述七位祖宗称呼的牌位移出去。

对一个朝代来说,始祖庙是始终居中不会动的,因此被称为“万世不祧”,其他的牌位,都免不了要一一被移到偏殿。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他比较叛逆,不喜欢7,喜欢9,因此他定下来,明朝的太庙可以供奉九个牌位,从此就是“天子九庙”了。

当时太庙里只有四个排外,分别是他的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分别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五四,非常淳朴的名字。

等到他死后,他的庙号是“太祖”,是明朝的“周武王”,拥有“万事不祧”的资格,这样一代一代的传,到了成化皇帝的时候,太庙第一次满员,分别是:

德祖朱百六、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

注:朱棣靖难后否定朱允炆的正统性,不承认他的建文朝,建文元年称为洪武三十二年,以此类推到洪武三十五年,下一年称永乐元年。直到明神宗时才恢复了建文的年号,在弘光朝恢复朱允炆的庙号,叫惠宗。

同理,朱祁钰的正式庙号也是在弘光朝恢复的。

等到宪宗朱见深死后,需要进太庙,弘治皇帝与大臣讨论的结果是,从朱元璋的曾祖朱四九开始迁出去,保留高祖朱百六,位同周朝始祖后稷,而太祖太宗按照周文王周武王为文武之首,均设置成不祧之列,这样即太宗朱棣以后也不能移了,和朱元璋一样。

这样到了嘉靖皇帝的时候,太庙里有:德祖、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正好九个。按照弘治皇帝的做法,如果要继续迁的话,朱元璋的祖辈里只剩下不动的高祖了,要迁只能从可以动的仁宗迁起。但是嘉靖皇帝认为与其迁仁宗,不如迁德祖,只保留朱元璋作为朱家的老祖宗就可以了,于是定下方案,将德祖迁出,太祖朱元璋为周武王,太宗朱棣是周文王,空出一个位子留给嘉靖皇帝自己,大家都很哈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靖皇帝剧照

然而嘉靖皇帝的烦恼不是自己怎么进太庙,而是他的亲爹怎么进太庙。

正德皇帝没有儿子,所以他死后按照“兄终弟及”的理论立兴献王的儿子为皇帝,就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非常想给他的亲爹上庙号,并供奉在太庙里,相当于追认为皇帝,不惜与朝廷展开斗智斗勇的“大礼仪之争”,最终给他爹上了“睿宗”的庙号。虽然有了庙号,但太庙却不是那么容易能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睿宗

所以我认为嘉靖皇帝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他完全是自学成才,无师自通,居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嘉靖皇帝下令恢复“明堂”制度。

什么叫“明堂”制度?按照周礼,郊祭以后稷配天,明堂以周文王配上帝。对比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是后稷,郊祭时配天,太宗朱棣肩比周文王,享受堂祭,即明堂。但是,周以后,其他朝代的皇帝都用自己的父亲去享受明堂祭祀,所以这就有借口将“睿宗”列入太庙了。

但是,睿宗这么一个一天皇帝都没当过的人,去和朱棣争明堂的资格,嘉靖皇帝也觉得心虚,于是大手一挥,将朱棣从“宗”改“祖”,与朱元璋一起在太庙正中供奉,郊祭时也配天了,这样明堂就留给了睿宗,将仁宗迁出,大家都很满意。

这样,在嘉靖年间,太庙中共有八个牌位,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居中供奉,万世不祧,其后依次是睿宗朱祐杬、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剩下一个位子,留给嘉靖皇帝自己。

之后的隆庆皇帝,将宣宗迁出;万历皇帝,将英宗迁出,直到崇祯年间,睿宗都一直好好的在太庙里,老爷子可以含笑九泉了。南明时整个太庙都被敌人占了,就不提了吧。

所以,有关朱棣由“宗”改“祖”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网上流传的嘉靖皇帝以外宗续大统,所以宣扬朱棣的正统性以增强自身的正统性,也不是因为嘉靖皇帝不想把他迁出太庙。在嘉靖皇帝之前,朱棣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被迁出的,嘉靖皇帝为了让自己的爸爸入太庙,把朱棣拔高到和朱元璋一个级别的位置,这样腾出一个“不祧”的牌位给他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剧照

再多说两句,明朝是这样,到了清朝时居然没有迁祧,各种“祖”啊“宗”啊都一起供着。

庙号和谥号不一样,谥号越来越水,庙号则相对保持着中立客观的特点,由一个字来对皇帝的一生做一个总结。在谥号中,有美谥和恶谥的分别,但同样的字用在庙号中,则没有那么多的内涵,基本上都是字面意思。

庙号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地方,这里一一整理如下

唐朝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将“世宗”改为“代宗”,李豫唐代宗,其实是唐世宗。

刘备、刘禅承汉制,刘备就没有庙号。

“圣祖”这个庙号,在汉人政权里是给自己认的神仙祖宗的,比如唐朝的圣祖是老子李耳,宋朝的圣祖是神仙赵公元帅赵玄朗,康熙居然莫名其妙的成了神仙了吗?

汉人政权对“祖”和“宗”有严格的要求,“祖”一定在“宗”的上面。但是元和清就开始胡来了,元世祖忽必烈他爹是睿宗,清太宗皇太极的儿子是世祖,在汉人看来完全是颠倒乾坤。

明朝庙号和谥号不能重复,就是说,有了“武宗”就不能有“武帝”,所以弘光朝给崇祯上的庙号“毅宗”并不符合传统,因为武宗的谥号是“毅皇帝”。

下面说说谥号,首先这个字念shì,它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

汉朝搞了一个大发明,把“高”这个本来是商代庙号“高祖”里的字拿来作谥号。从此开国皇帝一般都用三个字作谥号:高、文和武。遇到谥号长的,这三个字也是其主要部分。汉太祖刘邦,谥号高皇帝,司马迁写《史记》时,突出了刘邦的功绩,写为《高祖本纪》,后世以为这个是庙号,就这么以讹传讹的“汉高祖”的叫起来了。清朝努尔哈赤本来是武皇帝,康熙元年改谥高。

孙权又搞了一个大发明,谥号“大”,好像除了他以为没有别的皇帝谥这个字。

有些皇帝有多个谥号,多是出现在非大一统时期。比如刘协的“孝献皇帝”,是曹叡给他上的谥号,而在曹丕登基后,刘备就单方面的让刘协“被殉国”了,上谥号“孝愍皇帝”。还有崇祯,弘光政权谥为“烈皇帝”,清初谥为“端皇帝”。

有些谥号本来不是恶谥,但用在某个皇帝之后这个字就坏了,比如“惠”字,刘盈的“孝惠皇帝”本来还好,但后来用在了晋惠帝上面,之后这个“惠”字就臭了。而“恭”字和“端”字,基本上就成了末代之君的代名词了,见上面顺治为了迫不及待的宣布明朝完蛋了,南明不正统,而给崇祯皇帝上的“端宗”谥号。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和武则天自称“天王、天后”,从那之后,所有的谥号就越来越长了,以前就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之后就越来越长越来越长,比如明朝皇帝的谥号都是17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治和武则天

但是,这么长的谥号还是有关键字的,以明清为例,看谥号中最后那个字,就是整个谥号的关键字,比如: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关键字就是文。

因此,在嘉靖朝以前的文献中,太宗是朱棣。如果在古籍中看到太宗文皇帝这样的话,要看作者的朝代,因为可能说的是李世民,或者朱棣,或者皇太极。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隋朝灭了南陈之后,陈叔宝投降,604年死去,杨广亲自给他选了一个恶谥,叫“炀”,后来这个字用在了他的头上,居然“隋炀帝”比“陈炀帝”有名的多,可怜的广哥儿。。。

前面提到的曹叡,说他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上庙号,其实这哥们连谥号也一起定好了,他给自己上的谥号是“明”,也许是这样做太不吉利了,他刚上完一年就突然得病死了,司马懿从此上位。

最后再说说年号

年号是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汉武帝以前的皇帝直接用年序纪年,比如始皇帝元年、汉文帝二年这样的。

但是有时候皇帝比较叛逆,他想重新排序。比如汉文帝,他在十六年的时候决定重新计数了,那么就称下一年为文帝后元年,之前的称为前元年。汉景帝更加叛逆,改过两次,就是前元、中元、后元。于是公元前148年,就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年份,它叫“汉景帝中二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景帝剧照

最后的最后,我都说了好多个最后了,惭愧惭愧。再科普一下,中国的皇帝们,从汉到隋,后世都称谥号,比如汉武帝、晋惠帝、隋炀帝;唐宋辽金元,多用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辽圣宗、金章宗、元世祖;而明清两代多用年号,像洪武、成化、崇祯、乾隆、同治。

叫XX帝的,是谥号,XX祖或者XX宗的,是庙号,多是吉祥字的,是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