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中石化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传来好消息,由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的超稠油油藏地层流体降粘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研发的新型耐高温水溶性地层降粘剂在室内条件下模拟地层温度130摄氏度,10天的时间里降粘性能正常稳定,顺利通过室内评价,为下一步现场施工提供了条件。

稠油在西北油田总储量中占比接近65%,一直是西北油田增产创效的重要阵地。超稠油油藏存在地层流动性差、动用开采困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稠油的上产和稳产,亟需开展地层降粘技术,以降低地层稠油粘度、改善地层流体流动性,进而提高稠油采收率。但由于前期的复合型水溶性降粘剂主要成分中含有酯键结构,受热容易分解,耐温只有80摄氏度,无法适应西北油田稠油油藏地层130摄氏度高温的工况条件。

历时150个日夜的持续攻关,科研人员最终通过采用阳离子分子结构代替原有的酯键结构的技术方式,研发出了新型耐高温地层降粘剂。经过286组实验反复筛选、复配和评价后,成功解决了水溶性地层降粘剂耐温性能差的难题。老化稳定温度由80摄氏度提高至130摄氏度,且降粘效果更好,降粘率达90%以上,满足了西北油田高温超稠油油藏地层流体降粘的需求。

新型耐高温水溶性地层降粘剂的研制成功,为高温超稠油油藏地层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也为西北油田开展地层降粘提升稠油流动性试验奠定了基础,下步计划将开展单井试验。(闫科举)

责编:张靖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