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天竺响震,城邑降者五百八十馀所,俘阿罗那顺以归。以玄策为朝散大夫。”

这是司马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对唐代使臣王玄策的描写。读《通鉴》,说《通鉴》,用《通鉴》。大家好,今天陶陶继续为大家带来《资治通鉴》的讲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贞观时期,大唐帝国国势昌盛,武功赫赫,开地千里,战将如云。而在这些盖世英豪中,王玄策是一个不太知名的小人物。无论在《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略。只是在《天竺列传》中,略有提及。但就是在这短短的记载中,却揭示了一场奇迹一般的战争。

这位名叫王玄策的使臣,曾灭了印度数个封建藩国,攻陷了580多座城池。而他,却没有花费唐朝的一兵一卒。

公元641年,印度(天竺)雄主戒日王派遣使节出使唐朝。因此,印度和新生的唐朝建立了和睦的外交关系。贞观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将天竺使节送回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647年,为了回应戒日王的友好访问,李世民以王玄策为正使,率领30多人出使天竺。与此同时,李世民还嘱托王玄策,一定要取回印度的石蜜之法,将蔗糖制作技术带回祖国。在中天竺,王玄策用数千匹丝绢,招募了一批印度石蜜工匠,成功获取了蔗糖技术。

就当王玄策等使节准备打道回府时,他们所携带的财富,却受到了中天竺王阿罗那顺的垂涎。原来,戒日王死后,印度重新陷入封建割据的状态,分裂为四大部分。而阿罗那顺,是诸藩王中最强大的一个。

于是,阿罗那顺派遣士兵围攻王玄策一行,虽然大唐使节奋力反抗,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悉数被擒。而印度人则满载丝绢和金宝,凯旋回到王城。而王玄策趁看守松懈之机,逃出了生天。

对于使节下手,其行为无异于宣战。阿罗那顺自恃与唐朝隔着一个巨大的吐蕃,满以为唐朝肯定不会报复,一定会吃这个哑巴亏。然而阿罗那顺万万也没想到,大唐想要对付他,根本不用花费自己的一兵一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玄策脱身后,策马到达印度与吐蕃的交界处。他拿出大唐使节的印信,四处招募邻国士兵。当时,吐蕃和唐朝刚刚和亲,文成公主刚刚进入啰些城,唐蕃关系正处于蜜月期。对于王玄策的求援,吐蕃欣然应允,出骑兵7000余人。

听闻吐蕃出兵,其盟国泥婆国也同样施以援手,派遣精兵1200人。而泥婆国正是近日与印度关系不睦的尼泊尔。

随后,王玄策带领8000多名“唐军”,径直杀向中天竺国。而此时,阿罗那顺和他的臣子正在为占了大唐便宜而自鸣得意。由于猝不及防,中天竺的印度兵在“唐军”的打击下一触即溃。相对于战斗力孱弱的印度兵,吐蕃和泥婆的勇士简直可以以一当百。

在王城前,“唐军”与占据优势的印度兵大战三日,杀得敌人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当场斩首3000人,将万余人驱入恒河,饱饮充满屎尿味的“圣河之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罗那顺见势不妙,于是带着妃子弃城而逃,而王玄策则在身后穷追不舍。最后,王玄策再杀数千印度兵,擒获阿罗那顺。而被救出的副使蒋师仁,则在另一个方向擒获阿罗那顺的王妃和王子,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

一路上,王玄策以8000多异国雇佣军,攻陷了580多座城池。东天竺王尸鸠摩唯恐被波及,不得不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而迦没路国献上异物,其中包括印度地图。与此同时,迦没路国还送了一幅老子的画像。传说老子西去“化胡为佛”,而这张图似乎让这个传说实锤。

于是,王玄策押着阿罗那顺等人以及众多战利品,取道吐蕃,返回了大唐。而王玄策的不辱使命,得到了李世民的嘉奖,并将之封为朝散大夫,封赏并不多。然而王玄策所取得的贡献却不容忽视,他将印度制糖技术带回了唐朝,从而开启了中国制糖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在唐朝看来,印度根本就不是主要对手,压根就不值一提!

此战之后,王玄策又连续三次出使天竺,并从那里成功获取了释迦摩尼的佛指骨。如今这枚指骨,仍然保存在今天陕西的法门寺。

而在公元1990年,西藏吉隆县发现一尊唐代石碑,而这座石碑正是王玄策所立。如今石碑仍有222字可以辨认,其中可以看到:

“皇上纳隍轭念,濡足 〔施仁 , 乃命臣朝散〕 大夫 、 行左骁卫长史王玄策 , 宣 〔德郎 、 口口口口口〕 刘仁楷, 选关内良家之子六人……懿皇华兮奉天则 , 骋 〔轩兮扬盛德 。使身毒(印度的别称)兮 〕 穷地域, 勒贞石兮灵山侧。使人息王令敏 、 使侄士 〔◆同勒石 。〕”

这座石碑,记载了王玄策等人不畏艰险,出使印度的壮阔故事。同时也证明,以一人之力攻陷580多城,威震印度的王玄策真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6月25日,大唐天竺使出铭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吉隆县已经在大唐天竺使出铭摩崖石刻上修建了一间房屋,对这块见证千年风雨的唐碑加以保护。

当外国人还在以《荷马史诗》《摩柯婆罗多》等神话来附会历史时,我们的祖先却能骄傲地说:“我们站在那,告诉后人,我就在这。”

我们有不仅有实物——《大唐天竺使之铭》,同时还有《资治通鉴》作为对照,从而让王玄策的惊人故事永远流传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