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来说,《诗经》的价值首先是在文学上。翻开各个版本的古代文学史,都会为《诗经》安排一个章节。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后世的诗人既无法绕开这一部经典,批评家也常以诗经为标准,来衡量其他诗人的作品。

然而站在《诗经》之所以为经的角度看,它的文学价值可能不是第一位的,它最原初的价值,应该是伦理和政治价值

"五经为古者王官之学,乃古人治天下之具",《诗经》最原初的价值,应该是伦理和政治价值,是《诗经》中古人的伦理思考和政治智慧。

今天,放下文学价值不谈,我们来谈谈《诗经》中体现的为官之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经

诗经

以前看书,书上说《诗经》是民歌,读了几首,深以为然,后来学的深入了,便觉得这个论断或许是有问题的。

古代"采诗以观民风",诗的"毛坯"是从各地征集上来的,但恐怕也并非出自下层劳动者之手,而是来自各国贵族的创作。

这个"毛坯"再经过周朝宫廷乐官们的精细打磨后,才成为今天所见的"诗三百"。诗是由谁而作,很大方面也就决定了它的价值在何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由士大夫、贵族所作的《诗经》,更多起到一种引导和教化的作用,教化百姓,引导为君、为官者恪守仁义德信,而其中对于为官之德引导到了现在依旧非常有用。

为官之德

为官之德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甘棠》是《诗经》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首,以一棵甘棠树为切入点,为人们呈现出一位勤政爱民的清正为官者典型。

召伯虎行军作战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断讼决狱、搭棚过夜;后人对一棵树的珍惜爱护,寄托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人们反复吟诵着"蔽芾甘棠"时,似乎在高高的树干中,看到了他正直的品格;在繁茂的枝条中,看到了他博大的胸怀;在苍翠的叶片中,看到了他坚守的信仰。

心中装着百姓的人,百姓永远会记住他的名字,记住他的事迹,记住有关他的一草一木。

爱民如子、受人爱戴是从古至今很多为官者最初的信念,但迄今为止能够做到的却不多,但《诗经》里的许多为官者,已经超越了满足温饱、人前显耀的精神境界。

比如在《园有桃》中,主人公的忧国忧民慨叹隔纸可闻: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盍亦勿思!"

魏国国君只盯着眼前小利,上行下效导致人心日刻,国势愈孱,已有"士"看到了平静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特别是桃子熟了、枣子红了的丰收时节,看到人民沉浸在眼前的"小乐"中,更想到了不远处的"大悲";

更加忧愁的是,人们不仅不能理解、不能采纳忠心报国者的超前思虑,反而把他当作精神异常、没事找事的异类。此情此景,让其报国无门,不由地接连发出无奈叹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官职高低,《诗经》中主人公所表露的这种因为担心不能尽职尽责、忧于不能实现信仰追求而抒发的兢兢谨心与报国忠心的为官之德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旧有着非常深刻的鉴思意义

尾声

尾声

《诗经》用凝练隽永的诗行,为后人的想象提供了广远空间,将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众生相一一展现。

从或快乐或忧伤的面容里,看到尘封历史里的心灵轨迹,为今人生存现状提供一种换位式、穿越式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也有中国政治的原型。

钱穆先生说:"如古代经学,亦文亦史亦哲,有政治有社会有人生,共相会通,《诗》三百首即然。若专以文学或政治视《诗经》,则浅之乎其视《诗经》矣。"

我们当以中国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源初性经典,来看待《诗经》、阅读《诗经》、思考《诗经》,让《诗经》中的智慧鲜活地闪耀在中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