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后宫干政”最多是因为当时的贵族势力较大,而后宫妃子们又大多出自门阀贵族。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了刘氏宗亲为诸侯王,有功之臣为侯,并与各大功臣歃血为盟“非刘氏宗亲不得封王,非大功者不得封侯”。但是刘邦唯独没有规定后宫不得干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亲手建立了汉初的第一批勋贵,基本都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如皇后的后族吕氏,功臣周勃的家族周氏等。

高祖刘邦驾崩后,汉惠帝柔弱,朝中大权由母亲吕雉掌握,汉惠帝驾崩后,吕后更是独揽朝政十余年。自吕后称制开始,后族吕氏子弟封王封侯,占据汉帝国核心要职,由此开启了西汉外戚政治的源头。

汉文帝登基后,虽然恪守了高祖“非刘氏不王”的盟誓,但按照吕后留下的旧例,封舅舅薄昭为侯。此后,新皇登基,给外家封侯成了惯例,破了刘邦的“非功不侯”的祖训。

汉景帝登基后,窦家因为窦太后的缘故,家族势力扩张迅速,诸窦子弟位列九卿者众多。汉武帝即位后,窦太后事实上架空了年轻的汉武帝,依靠诸窦子弟及亲信掌控了朝政。

由此可见,汉朝外戚政治,自建国初开始,由吕氏、薄氏、窦氏三个外戚,逐步搭建完成,并形成惯例。

后宫干政的第一要素:外戚势大

凡是后宫干政者,其身后必定站着一个庞大的家族。

后宫的妃子们想要干涉朝廷政务,除了日常的政务之外,还要有京师周边的地方官支持,否则政令出不了都城,再有就是必须要掌控军队,如此才能坐稳江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能够同时做好这一切的,无疑家族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同时,有血缘关系作为纽带,轻易不会背叛对方。

因此,外戚强大了,后宫干政才能走稳,而两汉的外戚家族何其之多,又何其强大。

后宫干政第二要素:主少国疑

古代人们比较早熟,大概十六岁左右就能算作是成年人了,就可以大婚单独过日子,而作为皇帝则是可以亲政。

偏偏很多皇帝死的早,而继承人又小,只能由其母垂帘听政,干预政事。而汉朝这种清况颇多,自然后宫干政也就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宫干政第三要素:以孝道治国

汉朝以孝治国,大多数的皇帝也是事母至孝,如汉惠帝刘盈,汉景帝刘启等。这样一来,做母亲的说几句话,当皇帝的听也不是,不听也不好。刘盈就因为吕后的所作所为而郁郁而终,汉景帝则是因为兄终弟及而苦恼无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两汉的后宫干政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