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键入夏以后,标配的“梅雨”季节马不停蹄就跟着来了。但今年的雨季有点不一样,战线之漫长,势头之猛烈,6月2日以来,中央气象台已连续28天发布暴雨预警,今年6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0.9毫米,比往年同期多了12%,洪涝灾害已对超20个省份造成影响, 长江委将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月以来,#安徽暴雨#、#重庆暴雨#、#武汉暴雨#、#上海暴雨#等系列和“雨”有关的词汇轮番上了热门话题。截止至7月5日18时,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 北部等地有达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局部并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就连一年一度的高考,也受到了冲击,安徽歙县接连两科考试,都因洪涝导致的道路受阻而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歙县高考延期)

不止是国内,我们的邻居——日本,其熊本县同样是暴雨天气,且已致24人死亡,九州强降雨导致49人死亡超120万人紧急撤离。气象专家表示,这是由于弱厄尔尼诺现象所致天气异常,雨水增多。

厄尔尼诺现象

提起厄尔尼诺现象,很多人对此有点陌生,那我们首先来熟悉“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厄尔尼诺暖流示意图)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首先,会对天气造成影响。拿我国来说,厄尔尼诺现象会引起异常极端天气: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以至发生洪涝,黄河及华北一带少雨并形成干旱;在厄尔尼诺年的夏季,我国东北地区冷空气活动势力往往加强,气温异常偏低,形成低温冷害,造成粮食减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其次,强烈的厄尔尼诺会带来重要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对全球农作物、基础设施和采矿业造成巨大损失,大豆、可可等经济作物大量减产,鱼类大量死亡。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了我国特大洪水灾害,东南亚森林发生大火,南美渔业资源骤减等全球性自然破坏,非洲经济倒退10年。

5月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已显示,2019年11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并持续维持厄尔尼诺状态,连续5个月 Nio 3.4指数的滑动平均值分别为 0.6℃、0.5℃、0.5℃、0.5℃和0.5℃。根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国家判识标准,已正式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弱)。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邬锐介绍:“我们去年十一月到现在已经连续几个月到达了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但是还是一个弱厄尔尼诺事件,这代表着降水偏多。从局部的地方来说,今年南海夏季风暴比较早,而且比较稳定,所以江南雨带一直呈比较强盛的态势,上海处于雨带的附近,有的时候会被雨带所影响,所以降雨比较多,本来非典型的梅雨现在回归典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今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降水总体呈“南北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涝重于旱

即使此次厄尔尼诺现象强度为弱,在其影响下,入夏以来南方接连遭遇5轮强降雨袭击,降雨范围覆盖16个省区直辖市,中央气象台也是近10年来首次暴雨预警连发31天!约12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累积降雨量超300毫米。 直至7月上旬至中旬,多地都将维持多雨甚至强降雨格局,防汛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既然厄尔尼诺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影响巨大,那么它的出现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呢?厄尔尼诺是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大约每隔7年出现一次。

但气候问题的成因都是非常复杂的,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人类活动到底会不会对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潜在影响,会不会缩短它到来的周期都是未知数……不论如何,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活动场所,与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对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的敬畏,仍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功课。

“据说,蝴蝶轻轻地煽动一下翅膀,可以给地球的另一端带来飓风。”但愿我们的一举一动,为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的是正面影响,而不是蝴蝶翅膀带来的”飓风”。

[2]https://k.sina.com.cn/article_6145283913_16e499749020013luy.html?from=news&subch=onews

关注科溯环境(kesuhuan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