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提到的室内污染等都是小范围的污染,看上去和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区域大气污染还是非常不同的,那么大气污染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咱们就以古论今到底,我们先来欣赏两首古诗句……

唐代大诗人王维《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 ,家童还未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退居辋川之后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无穷乐趣。

另一首诗,大诗人李白在《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中写道: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就是说远处树林之上暮烟笼罩一片迷蒙,翠绿苍碧的山色深到极致。

两首诗歌意境美轮美奂,引人入胜。不过我呢,透过美景看专业,看到了几个大气现象,那就是逆温层和雾霾,因为这里描写的是一早一晚,两个大气逆温最容易出现的时段,又出现了弥漫的烟和雾的描写,有理由推测,当时出现了逆温和静稳性天气,同时由于炊烟排放或自然因素,形成了一定范围的雾或霾现象。

那什么是逆温层呢?其实我们的头顶上的大气,看似通透无物,但却有隐形的天花板,它叫混合层顶,白天太阳照射,加热地面,地面再加热大气的混合层,混合层顶就会被热力抬升,晚上太阳下山,地面冷却,大气混合层没有了热源,混合层顶失去热力支撑就下降,理论上每天它都在上下运动,上升下降的幅度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天气条件有所不同,幅度可能从几十米到几千米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下降到最低的时候,污染物扩散的空间就大大压缩了,即便是没有新增排放,但浓度也有个升高过程;其次在地面冷却过程中出现了上层的大气还热乎呢,接近地面的大气却凉凉了,这样就变成上面热下面冷,和一般大气下面热上面冷(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处不胜寒)相反了,所以叫逆温层;一旦逆温了,热空气轻,冷空气重,头轻脚重底盘扎实,大气就比较稳定了,这时候那些烟雾排放出来就不容易扩散,稳稳的飘着,而清晨和黄昏正是混合层还未抬升和在下降的阶段,再加上烧火做饭的炊烟,或自然的水汽,这个排放加大气的现象,就形成了诗歌里描绘的朝烟,暮雾的样子。

那么垂直方向有逆温,水平方向有静稳,简单的说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不均,受热高的地方大气加热上升,受热低的地方大气下沉,从而产生大气流动,如果很大范围都比较均匀,或者辐射比较弱等情况,那么大气就会趋向静止,产生静稳天气,通常地面风速小、大气稳定。

从各大范围和全年时间来看,由于陆地上秋冬季地面夜间的辐射降温明显,静稳天和逆温层常发生于秋冬季,,空气的水平、垂直扩散能力变弱,排放的污染物被限制在浅层大气中,并逐渐集聚,非常容易出现污染天气。

那么按我们前面所说,看上去大气污染从字面来看就能看出它的配方,就是两个,一个是大气就是天气情况,一个是污染,就是排放情况。

随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的增强,古时候已经有一些污染源了,工业革命后到现代,人类活动更是将大量物质排入大气中,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煤炭、石油等能源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秸秆焚烧等。

我们大家的衣食住行,都要消耗能源,要使用资源,这些过程排放都对应要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进入大气环境中。

大气环境本身具有自净能力,可以使大气污染物稀释和清除。

就是我们说:人努力天帮忙,风吹雨刷现天朗。

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受温度层结、风向、风速、湿度、地表性质等影响。

当逆温现象发生时,空气的垂直交换受到阻碍,污染物只能在逆温层以下的大气环境中稀释混合,逆温层越低污染物稀释混合空间越小,空气污染越严重。

当静稳天气出现时,伴随风速变小,污染物水平扩散越来越慢,遇到不利地形山前阻挡聚拢等因素,污染物不断累积,污染愈发严重。

这些污染物堆积在一起互相还会发生反应,很多污染物本来是气体,堆积在着反应就生成了细颗粒物,因此可能产生更多污染物。

再加上这时候人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一如既往地排放污染物到大气环境中,污染便会持续累积加重并蔓延,污染连绵成片,形成大范围的区域性大气重污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看啊,大气污染治理我们说“人努力天帮忙”,反过来大气污染的发生本身也可以说是“人努力天帮忙”,不过是人努力破坏环境,天帮倒忙罢了。

大气污染,就是气象条件和污染排放的结果。大气污染,来自能源生产生活,环境保护,人人都有责任,所以在减排方面要人人努力,保护我们的青山绿水。

如果想听更多有趣的环保类小故事,可关注我们(科溯环境),继续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