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有句话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在乱世当中人命真的就像草芥一样,曹操写的一首诗《蒿里行》中有"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当然写诗是一回事,做事又是一回事。曹操在诗中对这些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但实际上他也是促成这些惨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史料的记载,曹操集团在战争中进行了多次屠城,无数百姓受累。面对百姓是这种态度,曾与自己作对的,具有一定威胁性的降卒自然也有被屠杀的例子。在曹操这些军事经历中,也不乏屠杀降卒的事情。最大规模的大概是对袁绍的降卒,"官渡之战"之后袁绍七万到八万降卒都被坑杀。而且曹操集团中还有一条军令:"围而后降者不赦",也是关于杀降的一个命令。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围而后降者不赦"的记载

"围而后降者不赦"在《三国志》当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一是《三国志·魏书·于禁传》中的记载。在徐州有一支豪强势力——昌豨,也叫作昌霸,这个人物总是不服曹操,反复投降又背叛,所以说疑似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评价"五攻昌霸不下。"昌豨最后一次反叛是在曹操平定冀州以后(这个时间非常古怪,搞不清楚昌豨的想法),曹操命令于禁讨伐昌豨。于禁、夏侯渊等人猛攻昌豨,接连降服十几个军屯,昌豨于是向于禁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昌豨和于禁关系不错,昌豨也已经投降,一些将领的意思就是把昌豨送到曹操那里就完事了,既不沾锅,也不用得罪于禁。结果于禁反倒不同意,以"公常令"为理由杀死昌豨。这个"常令"就是"围而后降者不赦",已经被围攻后再投降的人不赦免。在于禁执行军令斩杀昌豨这件事上,曹操是比较肯定的态度的。不过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很不以为然,"囚而送之,未为违命。"对比于禁后来投降的行为来看,确实有点双标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于禁传》中,《程昱传》引注的《魏书》中也有关于这条军令的记载。当时曹操刚刚和韩遂、马超为首的"关中十将"干完一架,正在追杀逃入陇右的马超、韩遂等人。这个时候河北地区比较空虚,爆发了以田银、苏伯为首的起义。曹丕派一个叫贾信的人平叛,有上千起义军向贾信投降(这些起义军大概只是一部分,事实上平定苏伯、田银起义的将领不只有贾信一个人)。围绕这些降卒的处理方式,又发生了分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议者认为应该"如旧法",指的就是"围而后降者不赦"。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人脉的重要性,昌豨和于禁是好朋友,于禁又是平叛行动的主将,所以大家都建议送到曹操面前让曹操处理;这些降卒没有这个关系,所以就该"如旧法"。不过有的时候命运是很有趣的。于禁因为和昌豨这种特殊关系,不得不处死昌豨表忠心;而这些降卒虽然没有关系,却被程昱所救。程昱阻止曹丕诛杀降卒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曹丕在曹操心中的地位,让他不要擅自行事。曹丕听从程昱的劝谏,事先向曹操请示,曹操果然没有诛杀这些降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宽松程度

种种史料可以证明,曹操集团中确实是存在"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这个没有什么问题。然而从上面程昱建立曹丕向曹操请示的情况来看,这种军令是否执行很明显是来源于曹操的个人意志的,他是具有一定宽松程度的。同样是"河间民田银苏伯起义"事件,《国渊传》也有类似《魏书》的记载。田银、苏伯的主力部队被消灭,一些余党"皆应伏法"。国渊向曹操求情,得到了曹操的同意。国渊救下的余党也是上千人,和《魏书》相符,可能是同一件事。不过程昱和国渊却是两个不同的人物,他们都不支持立即执行杀降的军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件事以外,还有很多事情也足以说明,被围攻后投降也不一定会被诛杀。曹操消灭袁尚之后,陈琳、崔琰被曹操任用,陈琳甚至还为袁绍写檄文骂了曹操祖宗三代;曹操消灭吕布后,陈群、陈泰、袁涣等人被曹操任用,袁涣对曹操的态度是"高揖不为礼"。这两次可是明明白白的围城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还有一些例子,虽然不能明确证明是"围而后降",但也能够体现出曹操这条军令的宽松度。比如号称百万的青州黄巾向曹操投降,成为"青州兵"的兵源;屯兵下邳的关羽向曹操投降,受到曹操的礼待。即便被于禁所杀的昌豨,毕竟也有投降的行为。如果"围而后降者不赦"是一种硬性的纲领,昌豨还会向于禁投降吗?所以可以看到这条军令是存在的,但并非是严格实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围而后降者不赦"的目的

既然执行上有这样的宽松程度,投降有可能被杀,也有可能被赦免,那么这条军令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小编认为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当然是化解敌军的抵抗意志。这一点在《三国志》中有明确的记载,用强大的武力和严重的后果威慑对手,让对手不敢坚持抵抗到被围攻的地步,减少战争代价。程昱反对杀降的明面上的理由也是当时北方基本已经平定,而这些降卒的力量不强,犯不上用杀降的手段进行威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目的小编认为是为了自身的方便。杀降其实往往与屠城有所联系,因为很多时候坚守城池的力量不仅仅是士兵或者官吏,还有大量的平民。而杀降和屠城有很多种理由,比如单纯地泄愤;比如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反制的手段;比如为了彻底消除后顾之忧。而这些理由根本上也无法掩盖杀降或者屠城这种行为的残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制定一个"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并且宣扬出去,既可以削弱敌人的抵抗意志,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杀降或者屠城提供了理由。比如夏侯渊平定大陵商曜起义、曹仁平定宛县侯音起义,都进行了屠城。而这两次屠城的背景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一是即将与"关中十将"开战,二是面临关羽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杀降或者屠城,于名望上当然是一个损失,但是实际上是有利于曹操的统治的。所以小编个人认为"围而后降者不赦"这条军令也有这个方面的目的和作用。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