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逝世,由年仅8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宗族代表大将军曹爽和士族代表大司马司马懿辅政。一般来说,这种双核的配置,如果没有明确规定大小和地位的话,很容易引起矛盾或者祸事。在魏国这里,我们称之为“高平陵之变”。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展开“高平陵之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司马懿的权臣之路。在某些方面,司马宣皇和魏武帝确实有某些相像的地方,其实他们都是一步步被动的被命运推到了权臣的地位的。

公元220年,曹操逝世,随后曹丕轰走了汉朝最后一个皇帝,自己当了魏国的皇帝。他登基后,一改汉朝以来的丞相制度,创立了尚书台为决策机构,由尚书令主政。在整个曹丕朝,有两个人获得了这个决策权,他们是陈群和司马懿。顺便说一句,他们都是汉末士族的代表人物。公元226年,曹丕逝世,留下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两个宗室:曹真、曹休,两个心腹:陈群、司马懿。

那一年,孙权借曹丕病死之机,派兵攻打襄阳。司马懿这年47岁,首次以“督军”的身份掌兵。随着大破孙权,司马懿在军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也逐渐从政事转为武事。在魏国,武将的最高头衔是大将军或者大司马,历来都是由远支宗室担任,比如夏侯惇、曹仁、曹休、曹真、曹爽。我们知道,曹丕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227年,蜀国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诸葛亮上《出师表》,开始正式北伐。从228年开始到234年,诸葛亮一共5次北伐,说起来尴尬,这5次北伐,于兴复汉室并没有什么作用,却让司马懿如彗星一般崛起,整个魏国能对抗诸葛亮的只有此人。而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司马懿已经55岁了,和他同时期的魏国宗室早已经死了,有的甚至小辈还死在了他的前面。能从威望上压倒司马懿的人已经没有了。

公元237年,辽东公孙家族的后代公孙渊叛变,又给了司马懿一次带兵的机会。238年,司马懿平定叛乱,官升至大司马,已经是武臣的最高头衔,而且是外室武将第一人。再然后,前面说到了,曹叡突然死了,又一次托孤辅政。这时,司马懿的同事变成了当年同事曹真的儿子,也是魏国最后一任宗室大将军——曹爽。

3

曹爽这个人胸无大志,能力更是十分有限,却又嫉贤妒能,历史上所有不成功者的典型性格他基本上都占齐了。不过在辅政之初,曹爽还是和司马懿有过一段的蜜月时间的。公元241年和243年,吴国两次攻打魏国,都是曹爽留朝主政,司马懿出征讨伐,基本上是相安无事。但是变故发生在244年,在平静了5年之后,曹爽决定排挤司马懿,要独掌大权。他首先借口历任大司马都不得善终,升司马懿为太傅。两汉以来,太傅只是掌管征兵、粮草等后勤工作,实际上是对司马懿的明升暗降拿下兵权。同时,任命自己的表弟夏侯玄为征西将军,正式介入兵事。

关于夏侯玄的这次升调,我再多说两句。夏侯玄和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是好哥们儿,都是魏国顶级的太子党,从小交情很深。夏侯玄在升职之前是中护军,任征西将军之后,这个职位作为交换给了司马师,请记住这个职位和司马师这个名字。同时,陇西战场是司马懿当年和诸葛亮对抗的大本营,里面全是自己人,他的铁杆叫郭淮,与郭淮一起但并不是司马懿的铁杆的一个人叫夏侯霸,这俩人关系一直都不好,请也记住这些名字。好吧,关于244年的这次变动其实都是考点。

4

244年春,曹爽力主伐蜀,在汉中被蜀国镇北大将军王平阻挡,随后大将军费祎亲率大军出征,大破夏侯玄。这一仗魏军损兵折将,死伤甚多,搬运粮草的牛马也几乎耗尽,不光如此,随军的羌、氐等少数民族也对魏国怨声载道,一时曹爽人心尽失。

245年,曹爽命他的弟弟曹羲掌管禁军。246年吴军入侵,曹爽不听司马懿的建议,被吴军攻破城池,折损百姓数万,魏国国力在曹爽的统治下日渐衰退,朝野上下都对曹爽感到不满。

247年,曹爽将曹叡的老婆郭太后(敲黑板)软禁到永宁宫,用他的弟弟曹羲曹训管宫禁,自己擅改朝政,多树党羽。他窃取宫中财物,公开索贿,日常生活极尽奢华。司马懿被排挤出权力中枢,在家装病。248年,曹爽派李胜前去试探司马懿,李胜被司马懿骗过,告之曹爽司马懿已经病入膏肓,曹爽从此对司马懿不再防备,更加肆无忌惮。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中都有提及,足见流传之广。

以上就是曹爽的作死之路。刘禅的故事告诉我们,傻子可以当领导;而曹爽则用事实说明,不是每个傻子都能做领导的。

到了公元249年,图穷匕见了。

5

至于为什么要政变做掉曹爽,司马懿想的很清楚,这一年他70岁,司马师41岁,司马昭38岁,而曹爽大概40岁。自己如果不做掉曹爽,那么当他死后,他的儿子们面对曹爽将毫无胜算,所以一定要趁自己还活着,给子孙们以安全保障。

6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曹爽兄弟带曹芳祭扫曹叡的陵寝高平陵。高平陵位于洛阳城南,当天曹爽的亲信全部随同出城。司马懿上奏郭太后,请旨罢免曹爽兄弟的职务,随即命司马师控制洛阳城门,发动政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到政变的前一天晚上,即正月初五。晚上,司马懿告诉司马师司马昭,自己第二天要干掉曹爽,夺回政权。司马昭吓得浑身哆嗦,晚上躺床上也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而他哥哥司马师,面色如常,和司马懿说自己这几年也有一些暗中人脉,明天可以派上用场。晚上该吃吃该睡睡,一点紧张的感觉都没有。到了第二天清晨,司马懿一推开房门,只见满院子都是人,一看司马懿呼啦啦的跪了一地。司马师说,这些都是他这几年布置的死士,有3000多人。这可是洛阳城啊,首都啊,就算你是官二代,在皇帝眼皮底下几年时间养了3000死士,这事就像天方夜谭一样,司马师就干出来了。前面说了他任中护军,中护军相当于洛阳城的城防司令,几年时间通过种种安排布了这么一个局。

那天早上,当司马懿看到满院子的人时,回头拍了拍司马师——

“我操,我知道你小子厉害,没想到他妈的这么厉害!”

7

借着这3000死士,司马师控制住洛阳城门。值得一提的是,洛阳卫戍部队居然很反常的没有做出抵抗,这一方面是司马师掌控得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曹爽所作所为大失人心。

曹爽的智囊桓范当时在洛阳城内,司马懿发难时第一时间跑出洛阳,去找曹爽。司马懿非常担心,与他一起政变的蒋济说没事,桓范虽然聪明,但曹爽太笨,一定不会用。事实证明也确实是如此。曹爽在洛水畔接到朝廷弹劾他的表章,一时惊慌失措,不敢和皇帝曹芳说,先驻扎在原地,命兵士准备防守阵势。这时,桓范来到曹爽处,建议曹爽立即前往许昌,许昌是曹家多年的大本营,曹爽又有天子在手上,到时候用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军队勤王,同时桓范是大司农,主管全国后勤,用他的印章可保勤王兵马粮草无缺。应该说,这是非常正确的计策,当时司马懿手上除了那3000死士之外没有自己的嫡系,其他诸如洛阳卫戍部队、朝廷臣僚和郭太后严格意义上都是政治同盟,并不是自己人。只要曹爽能稳定皇帝,到许昌一纸诏书宣布司马懿谋反,那么一座洛阳城顷刻可下。

当曹爽听到桓范的策略,首先想到的是全家老小,他们全在洛阳。曹爽疑惑不止,派陈泰,就是昔年司马懿的同僚陈群的儿子连夜去见司马懿,探听情况。司马懿发誓说曹爽这几年的操作实在不堪入目,自己就是想要兵权才不得已而已。接着派曹爽的亲信尹大目也向曹爽传达了类似的消息。蒋济也写信保证司马懿只要兵权,可保曹爽爵位。蒋济和司马懿一样,都是四朝元老,是跟着曹操打孙权时期的老部下了,他代表了魏国元勋的想法,是完全相信司马懿的。曹爽看到后思考了一夜,最终决定投降,他对桓范天真的说:“司马公正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桓范大哭,说:“曹子丹(曹真)英雄盖世,谁想到生下你们几个猪狗不如的兄弟,没想到今天要被你们连累而灭族了。”

就这样,曹爽兄弟向司马懿交出天子兵权,以侯爵的身份回到洛阳,随即被软禁。几天后看似太平无事,曹爽高兴的和旁人说:“司马公本无害我之心。”可是到了正月初十,司马懿借口曹爽意图谋反,将其杀死并夷三族,曹爽的亲信及桓范等也被屠灭三族。在三国演义中,这一回的题目就叫做《魏主政归司马氏》。

8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执掌魏国权力的开始。这个政变之所以会成功,并不是因为司马懿有多么厉害,而是因为他的对手曹爽太蠢。只要曹爽智商在线,无论是听从桓范的去许昌,还是调转马头直接杀去洛阳,司马懿都必败无疑。换句话说,如果曹爽不是如历史上的曹爽一样的话,司马懿都不可能采用这种必死的政变方法。是曹爽成就了司马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曹爽奠定了晋朝的江山。

司马懿早年完全是魏国的忠臣,当时吴国有一个叫张俨的,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这么一句——

“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

我们现在很难想象司马懿可以和诸葛亮并称二相了吧。可见在当时的人的心中,在高平陵之前,司马懿是忠心耿耿可以力挽狂澜的托孤重臣。曹爽的倒行逆施,或者叫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其实是一样的,完全取决于他是不是成功了,损害了魏国的重臣们的利益,他们盼望着司马懿拨乱反正。这么一个众望所归的四朝老臣,指着洛水发誓,旁边另一个四朝老臣跟着写信做保,由不得曹爽不信,也由不得所有曹魏元勋不信。

然而,司马懿就把他们全给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是信誉攒够了就是为了在某个时刻坑人的。司马懿就是这样,用自己攒了70年的声誉,一朝在高平陵坑了魏国,给自己子孙换来一个天下,给所有汉人换来了五胡乱华。

9

晋代魏的过程,就如同后金代明一样,都是一步步的如同围棋高手在布局,每前进一步,就团结大多数人去打击一小撮,再前进一步,再周而复始。从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就可以看出,他借着曹爽尽失人心的时机,团结了大多数的魏国元勋,将曹爽和其党羽定位在乱臣贼子位置上。司马懿在洛阳城门前列阵的时候心里很明白,双核做掉一个,剩下那个一定会大权独揽。他要不成为霍光,斗争失势被灭族;要不成为曹操曹丕,代前朝自立,这已经由不得他作主了。

10

我们看看高平陵之变中支持司马懿的元勋们的下场:陈泰自请离开中央;蒋济因为写信保证曹爽的性命而羞愧自尽;夏侯玄奉诏回洛阳,被闲置了5年,随后被妹夫兼发小儿司马师夷三族。顺便说一句,当夏侯玄回到洛阳,接替他的是司马懿的铁杆郭淮,而夏侯霸因为害怕受到曹爽的牵连,加上和郭淮关系极差,不得已投降了蜀国。刘禅在朝堂上当着所有人指着太子说:“这是夏侯氏的外甥。”让夏侯霸热泪盈眶,从此死心塌地的跟着刘家人干。

高平陵之变还有一个深远的影响就是,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彻底消亡,司马家靠政变上台,更加需要士族的支持。寒族受到士族的排挤,越来越难拥有上升之道,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为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

但是,就像我刚才说到的那样,晋代魏是一步步布局,每前进一步就要团结一批人。很快的,新的一步就要开始了,在魏吴边境的淮南地区,相继发生三起叛乱行为,而司马家父子三人分别每人平息一场,每次都是团结多数人去打击少数人,往往这次团结的对象下次成了被打击的对象。这三场叛乱,如同磨盘一样磨掉了魏国最后的支持力量,当最后一叛被平息后,能挡住司马昭的脚步的,就只有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