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轨不端,司寇溺职。吏偷俗弊,竞作淫慝。我思老农,剪彼贼。摘伏发奸,即威即德。集《诘奸》。——出自《智囊·察智篇》

说《智囊》,解《智囊》,大家好,今天陶陶继续为大家带来明代才子冯梦龙所著奇书——《智囊》的讲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拯,是宋代名臣,同时也是智慧与公正的象征。因此,民间出于对他的敬仰,将之称为包青天。那么包青天到底聪明到什么程度呢?冯梦龙在智囊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宋仁宗景祐四年,包拯就任今天安徽天长县知县。在四年里,包拯一直秉公执法,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一天,包拯突然碰到一个棘手的案子。

这天,一位老农民敲响鸣冤鼓,说要自己遇到了贼人。而包拯不敢怠慢,赶紧升堂办案。老农民表现,昨天自己正准备喂牛,却发现自家老黄牛的嘴里血淋淋的,就是不肯吃东西。结果打开嘴一看,牛的舌头居然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耕牛可是农民的命根。在没有拖拉机的年代,农民只能依靠老牛的畜力来犁地。如今牛的舌头没了,吃不了草料,也活不了几日了。如果牛死了,老农可吃不了兜着走了。这是为啥呢?

原来自秦代以来,历代封建政府都着力保护耕牛,而宋朝也不例外。在宋朝初年,擅自杀害耕牛,甚至可以论死罪。就算是割掉牛鼻,割掉牛舌,也要判定“减死一等”,一顿脊杖自是免不了,同时还要刺配充军。

如果牛死了,政府工作人员就会进行家访,看看农民家的耕牛是否自然死去。若是自然死去,就可以割皮取肉,拿到集市上卖。如果这关过不了,饲养者难逃牢狱之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或许就要问了,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不是动辄吃熟牛肉好几斤吗?他们怎么没事。一方面,武松林冲等人还未上梁山前,所吃的牛肉应该是合法的,源于自然死亡的耕牛;而另一方面,阮氏三雄等不法分子所吃的牛肉,都是非法宰杀的。例如在故事开头,阮氏三雄为了招待军师吴用,就屠杀了自家的老黄牛。

总之,老农民之所以因牛舌被割而报官,一方面是为了找出真凶,让其赔偿自己的财产。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证清白,免得坐牢充军。

听了老农的进言,包拯点了点头。于是他对老农说:“你就这么办吧!你现在就找人把牛杀了,并将牛肉拿到集市上卖。如果你所言非虚,贼人自然会来自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农一听,对包拯的话将信将疑,宰了老牛就能抓住真凶?这是怎么想的。不过老农也别无他法,只好忍痛杀了自己的耕牛,割了几十斤肉,第二天便拿到集市上卖。

到了集市,老农的牛肉果然很畅销,购买者排起了长龙,包牛肉的荷叶都不够用了。这时人群似乎闪过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看着老农正热火朝天地卖着牛肉,此人露出了阴险的笑容。

于是他头一扭,直奔官府,敲响了鸣冤鼓。包拯升堂后,此人跪在地上禀报:“大人,集市内有人私卖牛肉,此人偷偷杀掉了自己耕牛,也不向官府报备,请大人明察。”

谁知此人话音刚落,包公拿起惊堂木,往自己案头重重一拍,怒喝道:“好大的胆子,明明是你偷割了别人家的牛舌,如今却反而来诬告,你该当何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人一听,吓得赶紧伏在地上,瑟瑟发抖。他做梦也没想到,包公是如何发现他的阴谋的。原来,此人和老农是邻居,因为争夺田地,两家起了仇怨。为了陷害老农,此人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的毒计。一天夜里,他偷偷潜入老农的家,用一把利刃割去了其耕牛的舌头,然后逃之夭夭。

如果耕牛直接死了,老农过不了政府审查;老农宰牛卖肉,自己就可告他“盗杀耕牛之罪”,可谓是进退自如。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想到了第二层,包公却想到了第五层。因为他留下了一个破绽,那就是割取牛舌。如果老农真要盗杀耕牛,肯定不会做出割掉牛舌这么显眼的事。因此,包拯料定,肯定有人想要陷害、诬告老农。

如果等耕牛自然死亡,诬告者自然不会再露面,因为自有政府人员上门。因此,为了让诬告者露头,包拯让老农立即杀掉耕牛卖肉。而此时,诬告者必然沉不住气,一定会来报官。由于包拯直接掌握了犯罪者的犯罪动机,因此才让贼人自投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