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又称“七月半”,这个节日源于古时候的秋收祭祖,“七月半”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人类迷蒙期,与上古的自然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有关。在现代,每至鬼节,我们都会祭祖、上坟、点荷灯,并且在这天为了不冲撞鬼神,我们还会有诸多避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人们既尊敬又害怕的鬼节,却是佛教中最为重要的日子之一。在我国,佛教中两个最大的节日,一为浴佛节,二为盂兰盆节。农历的七月十五是鬼节,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又称自恣日、佛欢喜日。

什么是自恣日?佛教僧人们自四月十五日开始结夏安居,直至七月十五日结束共90天的修行仪式。结束的那一天,僧人们围坐一起,各自检讨在修行期内的言行举止。自检后大家又互相指出对方在某方面的过失,以帮助自省。这种自省吾身,忏悔思过的过程叫做自恣,而这一天则成为自恣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什么是佛欢喜日?顾名思义,诸佛的欢喜。佛为何欢喜?十方诸佛见僧众通过安居修行,修为有所精进,或忏悔自省,或有所感悟,或走出迷境、修成正果,诸佛因此而心存欢喜。故这一天又被称为佛欢喜日。

相比于自恣日和佛欢喜日,相信大家对盂兰盆节更为熟悉一些。我们常见的盂兰盆节一般会举办盂兰盆会,大概的流程有三部分:首先,住持会进行绕坛、洒净等仪式,再口诵《盂兰盆经》三遍,僧众们聆听后,会跪在晨诵的位置,随着住持一起念祝词;其次,上兰盆供,即烧香诵经;最后就是众僧用食。整个仪式虽然比较简单,却饱含着众僧敬佛的虔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盂兰盆节”这个名字,也别有一番说法。盂兰盆本是梵文的音译,而盂兰盆是什么意思呢?“盂兰”指倒悬,形容一种苦痛的状态,倒悬也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盆”则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亡亲的倒悬之苦。“解倒悬”“解困苦”“解灾厄”即是盂兰盆的隐藏含义。据此,我们可以推知,盂兰盆节主要是为了敬佛、祭祀、消灾祈福而举办的大型宗教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据《盂兰盆经》记载,盂兰盆节的来源与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有关。目犍连在获得神通(六种智慧)后,想通过天眼看已逝的父母过的如何,却发现自己的母亲投身饿鬼道,口不能食,活活饿成皮包骨头。目犍连不忍母亲受苦,用钵盛饭送给母亲吃,可饭还未入口,就已经化成火炭。目犍连为拯救母亲,去向佛陀求助。仁慈的佛陀给了他指示:“你母亲罪孽深重,一人之力无法拯救,需要十方僧众的道力相助。你可以在自恣日时,进行绕坛诵经、洒净的仪式,并于坛上设立盛大的盂兰盆供,用数百道美味佳肴,供养十方众僧。唯有依靠十方众僧的感神道力,你的母亲才能得救。”目犍连遵照佛陀的指示去行事,最终使得他的母亲脱离了饿鬼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一事,佛陀指点众僧:凡佛教弟子行慈孝,都可以于七月十五日行自恣,铺设百道饮食供养僧众。如此一来既可忏悔洗净吾身,为家人祈福,也可帮助已逝的父母脱离苦海,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盂兰盆节所举办的盂兰盆法会,具体来说有两层涵义,一是引导人们信佛道、供养众僧;二是教育人们乐于行善,积极敬孝,常怀感恩之心。

随着历史的发展,盂兰盆节逐渐延伸出多种活动习俗,而于七月十五举办盂兰盆会,供养佛僧,已沿袭成为一方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