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51年,乾隆十三年,大清帝国连续遭遇噩耗。首先在大小金川战役中,清军连续吃了败仗。不久后,乾隆的爱妻——孝贤皇后富察氏也去世了。而后者对乾隆的打击,可以用雷霆万钧来形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乾隆与孝贤皇后成亲已经有22年,两人伉俪情深、举案齐眉,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孝贤皇后一生曾生育两个儿子——永琏和永琮。然而可惜的是,两位皇子都因天花而早殇。原本,乾隆是想将二人立为太子。

两位亲生儿子的去世,让孝贤皇后心力交瘁,最终然长逝。剧烈的痛苦,让乾隆性情大变,使他从一个相对宽厚的仁君,变为一个凶狠暴戾、事事苛察的暴君。而孝贤皇后的去世,还在大清官场酿成一场巨大的灾祸。

对于很多清朝官员甚至皇子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孝贤皇后对乾隆的意义。因此在置办皇后丧事时,他们并不上心。对于很多封疆大吏来说,写一篇表达悲痛的奏折,足矣。然而这些缺乏情感、空有华丽辞藻的具文,一下子点燃了乾隆心头的无名之火,差点让很多官员人头落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翰林院为皇帝写了一篇册文,结果在满文译文中,不小心将“皇妣”写成了“先太后”。要知道,皇后只有在新君继任后,才能叫太后。而这一过失,让乾隆拍案大怒,他命令刑部严厉查办主管翰林院的阿克敦。原本,刑部官员将阿克敦判定为绞监候。但是皇帝却认为,刑部官吏有意包庇阿克敦,于是将他重判为斩监候,拟秋后问斩。而负责审理阿克敦的刑部官员,均遭撤职处分。

之后,乾隆又亲审了为皇后置办的册宝,发现其做工“甚属粗陋”。配不上皇后的尊贵,于是将工部官员全部问罪。

到了祭堂,乾隆用手擦拭祭桌,发现上面布满了灰尘。于是以“桌子不够干净,大不敬”为由,将光禄寺官员一律罚俸降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清朝开国时,曾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残酷政策。所有成年男子,必须剃成金钱鼠尾。也就是,头顶秃瓢,后面留一根老鼠尾巴一样细的辫子。而要保持这种发型,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要刮一次头,否则就有性命之危。

但凡事也有例外,只要面临国丧,也就是皇帝或皇后的葬礼,所有官员一百天内不准剃发。因为按照古典孝道,君父去世,必须要哭到形容枯槁、蓬头垢面才算孝顺。既然都已经那么悲伤了,还顾得上剃发吗?

一开始,这个规矩还被严格执行。但到了清朝中期,很多官员都将这个规矩淡忘了。皇后丧期内,很多官员都剃了头。上朝时,乾隆发现他们的头顶都瓦光,不禁勃然大怒。于是他立即通令全国,严查皇后丧期剃头的官员。很多,官员都遭到降职、罚俸的惩罚。

锃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湖广总督塞楞这样的一品官员,就没有那么幸运。他们被处以大不敬罪名,不得不自尽。

与此同时,乾隆的怒火还倾泻到自己的皇子身上。乾隆一生刻薄寡恩,除了对少数人,比如孝贤皇后以及固伦和孝公主,他从未对任何人表现出一个普通人的情绪,包括他的儿子们。对待孩子,乾隆从未表现出一个父亲应有的样子,而是处处都摆出一副狠厉君主的样子。只要是胆敢冒犯他的权威,就算是儿子也照杀不误。

永璜,是乾隆的长子。按照立嫡以长的封建法理,嫡长子、嫡次子永琏和永琮相继去世后,储君之位应该属于永璜。然而可惜的是,在乾隆眼中,这位皇长子就从未顺眼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皇后葬礼上,永璜作为长子,带着自己的弟弟们一起为出殡。在葬礼上,永璜扯着嗓子干嚎,想表现出悲痛的样子。然而,孝贤皇后毕竟不是他的生母,见面又少,因此根本不可能有多悲痛。而这一切,都被乾隆看在了眼里。

主母

于是,乾隆当场发飙,指着永璜大骂:

今日遇此大事,大阿哥竟茫然无措,于孝道礼仪,未刻尽处甚多……此人断不可承继大统……伊等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杀伊等,伊等当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

而根据传教士费赖之引用刘松龄的话说,乾隆不仅骂了永璜,而且不顾皇帝之尊,痛打了他一顿。他曾用脚狠踹永璜,打得他扑倒在地,满地乱滚。当时清朝遇到了很多灾难,因此当时很多相信,大清朝肯定要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乾隆的责骂和唾弃,导致永璜一病不起,仅仅两年后25岁的永璜便被活活吓死。乾隆明知长子的死都是自己责任,但为了甩锅,他竟将御医陈志敬、王炳交慎刑司羁押,陈志敬的家产还被查抄。这群御医,简直倒了血霉。

长子死后,乾隆将他追封为定安亲王,并假惺惺地为他写了几首悼亡诗。永璜死后,他的儿子绵德继承亲王之位。结果由于结交官员,绵德被夺爵,降为贝子。乾隆五十一年,绵德步老爹的后尘,也被活活吓死。

自古天家多无情。在寻常人家,被父亲责骂是常有的事。但在皇帝之家,却往往意味着死亡。永璜最大的不幸,就是遇到这么一个刻薄寡恩的暴君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