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热爱乡村,但无乡村可回。这是46岁的周大立在钢筋水泥的北京时常涌上心头的遗憾。

40多岁,是一种深远的暗示。每次回甘肃老家,他都希望能在贫瘠偏远的故乡深山中找到一处理想的院子,回到这里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靠近陇南,甘肃中部的深山村子,家家户户都有一座庭院。外院,放着柴火、秸秆,养着鸡、牛、羊。内院是人生活的地方,在此起居饮食。从内院后门出去,是一个小小的园子,四围是土夯的矮墙和高大的果树,种花,种菜,春花秋实。庭院的外边,连着自家的场院,夏末秋初,青稞或冬小麦收获之后,把土地整平压实,做成麦场:垛放庄稼,打场,晾晒粮食,堆草。开放的场院,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游乐场。春天,麦场重新开垦成田,种植作物。长大后离开家乡的周大立,在北京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庭院和麦场都充满了园林的审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大立把父亲给他描述的房子,称为“农庄”。比起自己儿时生长的村子,这样的农庄才是周大立心中理想的乡村。贫富有别,农庄也有大有小,但每家的格局大多如此。每村有寺庙,水井边就是大家社交的场所,农忙时,邻人互相帮忙,这种互助的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格外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大立早就想过,退休后就回到乡村生活。但在家乡一次次的寻找,都是失望。路边的良田变成了空置的“新农村”千篇一律的小楼房,村中的公共空间被各种杂物或粗鄙的临时建筑随意占据殆尽,硬化的水泥路面七拐八扭,勉强能通得过一辆农用三轮车。接通了自来水,但没有污水管道,大量的污水在道路、地面流淌。

乡村的衰落,是既成而痛心的事实。周大立在工作中常常会接触各地的村庄,大多数的乡村都表现出普遍的凋敝和粗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大立20多年的老友,很早就到了云南,早些年在大理,老友就告诉他大理好,后来老友来了腾冲,又让他赶紧来腾冲。周大立都没当一回事,理想中的乡村只存在于故乡,如果在故乡找不到,那就真的没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友瞒着周大立,给他报名了玛御谷组织的城市推介会。在11月的北京,周大立被主办方的“推介”打动了,蓝天白云,山水田园,温泉村庄,他和妻子决定去往这个边境小城一看究竟。

这是他第一次来腾冲,但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性情温和的周大立作出了一系列他称之为“疯狂”的举动,他将把家安在玛御谷,也将辞去北京稳定而体面的工作,在腾冲开始崭新的人生下半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作为喜爱乡村的个体,还是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专家,周大立都被玛御谷的环境“惊艳”了一回。这里有他心目中乡村的所有要素。抬头是青山,大片的田野,耕牛走白鹭飞,流水潺潺,村庄被完整的保留下来,青瓦白墙的民居,仍有它们本身那种“土”的精致,村民的生活方式没被冲击和改变,每家主屋都供奉“天地君亲师”,更何况,还有稀缺的温泉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水、田园、村庄,中国任何地方都有,在这样的地方建造住宅的地产也很多,但在周大立看来,许多的文旅地产只是在乡村中打了一个华丽的补丁,而玛御谷,是在乡村中生长出来的,它没有吞并、侵蚀周边的环境和村庄,而是和其融为一体。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西北田园梦想,居然在西南边境上重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热爱乡村的现代人来说,回到最“原始”的乡村,真的去过田园生活,是有很多不便的,因此绝大多数人的归田园居只能永远停留在梦想之中。周大立觉得,玛御谷帮助“懒人”实现了田园梦想。乡村的一切都在身旁,随时可以“策杖农家去“,田埂上走一走,闻闻泥土的气息,看看每天变化着的庄稼,和老乡话着桑麻——简直拥有了乡村的一切。而回到家里,暖气、天然气、温泉入户、电梯、24小时安保物管服务……玛御谷所配备的这些现代生活设施和服务,让现代人的田园生活轻松奢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大立毫不犹豫的买下了玛御谷的房子。在腾冲逗留的几天里,他住在玛御谷销售代理公司负责人刘大威的小蓝楼。一起闲聊时,刘大威得知周大立是做景观设计的,便邀请他来玛御谷一起做事,他只当是开玩笑,干脆地一口答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北京,周大立继续上班。某天,刘大威打来电话,问他什么时候来腾冲。周大立这才发现,原来当时的对话并非玩笑。他第一次开始真正思考这种可能。我喜欢什么?我想做什么?周大立向自己发问。答案也很简单:喜欢乡村;想做田园景观,想参与乡村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这样,就做吧。直到现在想起来也是“疯狂”的决定,直到现在他也没有向亲人、朋友提及自己已经辞职——周大立在46岁这一年,离开了生活了20年的北京,成为了玛御谷的谷主,成为了玛御谷的景观设计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北京离职时,同事们都说,周大立实现理想去了。他辞职给出的理由是,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乡村田园景观。这也确是离开的原因。他很崇拜费孝通、晏阳初、梁漱溟、董时进这些早年在极艰苦条件下致力于乡建运动的先驱们,此时,他们给了他许多勇气。他希望,他能够借助实践这个项目的机会,研究乡村景观文化,参与到乡村建设相关事务中来,做自己想做的,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周大立已经开始着手推进玛御谷田园风格景观的建设,他所说的“温暖的,亲人的,自然的,给人用而不仅是给人看的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现在,周大立已经在这里工作2个月了。春节时,他给甘肃老家的父亲打电话,让他到腾冲过年,也是在这时才告诉父亲,现在的工作在腾冲。周大立一家在玛御谷旁的村中过年,住在朋友卢姐家。大年三十,温暖的夕阳越过高高的影壁墙顶,打在敞开的堂屋正中天神和祖先牌位上,卢姐一家老小准备祭祀,周大立也带着父亲和儿子参与了祭祀,香火升腾,周大立心中涌起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大立在腾冲晒黑了,但黝黑的肤色让他显得更有活力,经常看到他和工人们一起栽树、搬石头,和初来时温文尔雅的形象有天壤之别。最近他在玛御谷做一处乡村园林,名为“守拙圃”,田房、麦场、三眼井...用工人们的话说:“有点感觉呢,就像以前的农村一样。”一个雨天,他带我们逛园,他说,好的园林,要可读,意味深长。即便他花了一个多小时给我们讲述造园理念,也不是全部,仍可花大把时间亲自去“读”。这是他第一次纯粹意义上的田园景观实践,积蓄了半生的专业和情感在此蓬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他找寻了半生的传统和乡村。

来源:牛市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