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大流蜜期外界的温度普遍高于20℃,我地荆条流蜜期,外界气温高达30~40℃,而蜂箱内的最高温度只有35.℃左右,高温对蜂群的采蜜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高温对蜂群活动影响

1、飞行变化

根据观察发现,在阳光下的蜂箱中,大盖下的温度在中午超过35℃,而在阴凉处的蜂箱大盖下,中午的温度不超过32℃。同时,在相同的观察时间内,遮阴的蜂群外出蜂的数量接近未遮阴蜂群外出蜂数的2倍(被观察的两个蜂群群势相当)。

2、巢门口扇风变化

在观察期间,未遮阴蜂箱巢门口扇风的蜜蜂数量是遮阴蜂箱巢门口扇风蜜蜂的3倍多,在所有的遮阴的蜂箱里,蜜蜂没有出来爽游,而在大部分没有遮阴的蜂箱里,蜜蜂在蜂箱前壁或踏板下悬挂起“胡须”。

3、采蜜量变化

在观察期内,所有的蜂群遮阴都提高了蜂群的采蜜量,遮阴的蜂群产蜜量较未遮阴蜂群每公斤蜜蜂提高10~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高温对蜂群采蜜量影响的分析

1、影响正常的生活

蜂群中非哺育蜂的最适宜生活温度为18~25℃,当巢内非哺育蜂长期生活在25℃以上的温度环境中,蜜蜂新陈代谢加快,蜜蜂的寿命缩短,群势下降快。

当外界气温升高时,尤其是在夏季的中午,蜂箱的大盖上部没有采取遮阴措施,箱内的温度升高,蜜蜂必须通过多采水、箱壁涂水、巢门扇风等,加快巢内水汽化,吸收和带走巢内的热量,同时蜜蜂通过稀疏、离脾、爽游等方式,减少自身产生的热量聚集。

2、影响正常育儿

蜂群育儿最适宜的温度是34.8℃上下,外界气温较高时,尤其是暴晒在太阳下的蜂箱,巢内温度升幅较大,为了满足育儿所需的温度,蜜蜂群必须采取降温措施。

尤其是中蜂群,在夏季外界温度较高,蜂群内的散热效果不好时,容易出现烂子病,甚至发展成中囊病。

3、蜂蜜熟化时间长

花蜜被蜜蜂采集回巢后,还需要经过水分蒸发和再次加酶类转化(采集蜂采集的过程中已经加入部分酶类物质)。

巢内如果高温有利于花蜜水分的快速蒸发,缩短蜂蜜的熟化时间,但是巢内的温度相对固定,不容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在流蜜期,即使巢内有蜂儿存在,其湿度较其他时间低10~20%,更有利于花蜜中水分的蒸发。

蜂蜜中酶类物质的活性一般在30℃最佳,但是在贮蜜区,巢内的温度很多时候,并达不到这个温度,因此,在花蜜被采集、转运、转移的过程中,通过多次加入酶类物质,同时延长蜜房封盖时间,使蜂蜜有充足的时间熟化。

蜂蜜熟化的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过多的蜜脾又影响蜜蜂的采集积极性。因此,在管理上应采取必要措施,规避这些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高温对蜂群采蜜量影响的对策

1、选择适宜的放蜂场地

应选择有树木遮阴的地方放置蜂箱,对于定地长期养蜂者而言,应该在养蜂点多栽植一些既能为蜂群遮阴,又能提供辅助蜜源的树种,尤其是乔化树形,花期长,花量大的品种,如梨树,桐树等。

2、在蜂箱上部搭建或铺放遮阴物

很多养蜂者为蜂群搭建凉亭、遮雨棚等,作为长期定地养蜂设施,也可以在蜂箱上铺放树枝、草帘、青草等作为临时遮阴措施。

对于长期定地养蜂者来说,如果条件允许,搭建长期的设施很有必要,这些遮阴设施,不仅能遮阴,同时能避雨,能有效提高蜂箱的使用寿命。

3、提高蜂箱的通风措施

中蜂在巢门扇风时,头朝外,腹部向里,鼓风机式的向内鼓风;意蜂在巢门扇风时,头朝里,腹部向外,抽水机式的向外抽风。这样相反的扇风习性,在管理上采取完全不同措施。

意蜂通风的主要措施,是加大通气效果,开启箱壁、箱底通风口,并扩大巢门,使用沙盖等,使气流运行更通畅。而中蜂通气方式以下部为主,辅助上部舒缓透气,水蒸气在箱壁凝结,箱底聚集。因此有意蜂多排气,中蜂多排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蜜脾具有空调的效果

巢内大量的蜜脾具有空调的特性,流蜜期中午,当巢内温度升高时,热量传导到蜜脾,蜜脾中蜂蜜的密度较大,升温较空气及水慢,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热量和延迟了巢内温度上升;山区的夜间,外界温度下降时,巢内的蜜脾温度相对空气及水下降的慢,有利于巢内温度相对恒定。

因此,有条件时尽可能的使用大箱体或多箱体饲养蜜蜂,可以很大程度上为蜜蜂提供足够的贮蜜空间,同时又能获得成熟的封盖蜜。

结束语:在流蜜期,外界普遍高温,影响蜂群外出飞行、增加蜂群的降温工作量,危及蜂群的哺育质量,因此应人为的采取措施,为蜂群遮阴与通风,提高蜂群的采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