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冷娃投黄河”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陕军在保卫中条山"六六战役"之中的悲壮一幕。那么这慷慨悲壮、象征民族精神的一幕,究竟是史诗般的英雄壮举,还是虚构的神话故事?我们首先要了解这其中的几个关键词:陕军、中条山、"六六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军:

陕军最早被称为陕西靖国军,后改称西北边防军,即西北军,在被蒋介石分化瓦解之后,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第17路军。自“西安事变”、杨虎城下野之后,第17路军由西北军的第二号人物,孙蔚如将军执掌。

孙蔚如将军(1896--1979):西安市灞桥镇豁口村人,曾追随杨虎城将军多年,参与了发动“西安事变”,为西北军的抗日中坚。1937年5月,第17路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38军,孙蔚如将军任第38军军长,第38军下辖:

第17师,师长赵寿山,

第177师,师长李兴中,

独立46旅,旅长孔从周,

独立47旅,旅长王镇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条山:

中条山为山西南部主要山脉之一,其山势狭长,呈东北-西南走向,因位于秦岭与太行,居太行山和华山之间,故名中条山。

中条山地跨临汾、运城、晋城三市,东连太行山,南临黄河,西北为汾河谷地,西隔黄河与秦岭山区相望,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境内沟壑纵横,关隘重叠,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也愈加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闻黄河水长啸, 不求马革裹尸还!

1938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38军扩编为第31军团,又改编为第4集团军,孙蔚如任总司令。第4集团军下辖第38军和第96军,第38军军长赵寿山,下辖第17师和第55师。第96军军长李兴中,下辖第177师和新编第14师。

1938年7月,孙蔚如将军率改编后的第4集团军,开赴晋南的中条山抗日前线,孙蔚如将军率军对山、陕父老的宣誓:但闻黄河水长啸, 不求马革裹尸还!

第4集团军在中条山与日军作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11次大规模进攻,巩固了中条山防线,其中以"血战永济"、"六六战役"、"望原会战"最为惨烈悲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六战役":

1939年6月6日,日军集中了3万余人,兵分9路,企图围歼驻守中条山的第四集团军,因此,此次战役被称为"六六战役"。此次日军共投入了:牛岛实常第二十师团的4个联队,前田治第三十七师团的1个联队,第二十八骑兵联队,并配有野炮第二十六联队,山炮第一联队,山口集成飞行队的30多架飞机参战。

日军兵分9路,由芮城县的陌南镇到平陆县的张店四州山等地,构成一个半孤形包围圈,向第四集团军阵地实施了全线进攻。日军此次作战的目的,是要将第四集团军所属的第38军和第96军,歼灭于芮城以东、茅津渡以西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陷入绝境:

此时第四集团军的2万多人,驻守在地势狭长、面山背水,很少有回旋余地的中条山,而且在兵力上也处于劣势。第四集团各部在东、西各线英勇抗击了日军的进攻,多次打退了日军的攻势。

但经过18小时的激战,第四集团军参战各部伤亡惨重,被迫调整部署,缩短战线。

6月7日,第四集团军因部队通讯联络不畅,各部均未按时到达指定位置,日军乘隙而进,致使第96军和第38军独立46旅陷入了绝境,面临着全军覆灭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破釜沉舟:

此时独立46旅破釜沉舟,在旅长孔从周的率领之下星夜向北突围,像一把尖刀突然插入了日军的后方,并一举歼灭了日军的两个炮兵中队和重部队。

独立第四十六旅出敌不意向北突围,不但打乱了日军的部署,也使第96军绝境逢生。被逼到黄河岸边的第177师师长陈硕儒,率领身3个团的兵力向西边敌阵扑去, 第四集团军各部也乘机发起反攻,接连收复了淹底、古王、计王、毛家山、庙凹、茅津渡、平陆县城、芮城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百冷娃投黄河”:

6月21日,日军被迫退回运城,惨烈的"六六战役"随之结束。"六六战役"为第四集团军,在中条山进行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战役,第四集团军伤亡及失踪官兵达8800余人,日军伤亡约5000余人,而“八百冷娃投黄河”,即发生在"六六战役"之中。

在"六六战役"中,据说第177师新兵团的800多名学生兵,在弹尽粮绝之后,被日军逼上了黄河崖边。这800多名学生兵在高呼“但闻黄河水长啸, 不求马革裹尸还”之誓言后集体跳崖,随后消失在了滚滚的黄河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史诗般的英雄壮举,还是虚构的神话故事?

在"六六战役"之中,当地人在平陆与芮城交界的河滩上,打捞起了八百多具陕军战士的遗体。

“八百冷娃投黄河”在国共两方的战史之中都没有记载,在日军的资料之中也没有任何的记载,只是在2004年12月,《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在为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作序之中出现。

据考证,第96军第177师并没有新兵团这个番号,而且在整个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之中,也只有一个新兵营。所以,悲壮的“八百冷娃投黄河”,其真实性也备受质疑。

同时还有另一种版本,即在"六六战役"之中,第96军第177师的文职人员及伤兵近千人,被日军包围在了黄河岸边。其中一位营长组织了400余名轻伤员阻击日军,掩护其他人员渡河,在弹尽粮绝之后,幸存的百余名战士,手拉手义无反顾地投进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无一人被俘投降。

随后,恼羞成怒的日军,将抓来的近百名当地百姓,全部用刺刀逼着赶下了黄河,造成了著名的“沙滩口惨案”。后来当地人打捞起了八百多具遗体,即在“沙滩口惨案”之中,遇难的同胞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需纠结:

应该说,无论是“八百冷娃投黄河”,还是“沙滩口惨案”,毕竟都是发生于"六六战役"之中。

应该说,无论是哪一种版本都无需纠结,毕竟在抵御外辱的抗日战争之中,多少次悲壮的战斗没有载入史册,多少位为国捐躯的烈士无人知晓,无论是哪一种版本,都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无论是哪一种版本,都是中华民族不朽之精神。

“但闻黄河水长啸, 不求马革裹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