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7月23日,北京光社影像中心,准备对公众开放的南·戈尔丁同名个展现场。摄影/新京报记者陈婉婷

今天(7月24日),“私摄影”鼻祖、摄影艺术家南·戈尔丁(NanGoldin)在中国的首个同名个展于北京光社影像中心迎来了首个公众开放日。

本次展出的37件作品均为南·戈尔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使用现已停产的化学感光涂层Cibachrome印像制作的收藏级原作,涵盖其包括“The Other Side”“I'll be Your Mirror”等在内的几个重要创作阶段的作品。据影像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此次个展是南·戈尔丁原作在国内的首次大规模亮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南·戈尔丁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 ——被男友家暴后的个人自拍照同步亮相展览。展方供图

南·戈尔丁1953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幼时受姐姐芭芭拉卧轨自杀事件影响精神崩溃,青春期时产生了用摄影来对抗逝去的人和事的想法,1972年离家出走后,年轻的南·戈尔丁终日与一群沉迷嬉皮文化的年轻人生活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7月23日,北京光社影像中心,南·戈尔丁同名个展现场。摄影/新京报记者陈婉婷

最初,本着“如果我大量拍摄他们,我就不会失去他们”的想法,南·戈尔丁将手中的相机化作记忆的救命稻草,如同《记忆碎片》中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症”的谢尔比一般,急切、高密度地记录下自己和共同生活好友经历的点点滴滴。从厕所到厨房,从浴室到卧室,每个生活场所都可以是她的拍摄场所,每个朋友都可能是她的拍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南·戈尔丁作品。展方供图

这份将自己和友人交织在一起的自传体式“视觉日记”,成为了当时社会主流圈层了解年轻边缘群体的一个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南·戈尔丁作品。展方供图

展览策展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认为,南·戈尔丁代表着被主流价值观所蔑视、忽视、否定的一群人,她发自内部的、不避感情倾向的影像,提示的是对某种被否定的价值的个人评价。她既坚持保持距离的客观性原则,又积极介入对象,展开一种主观性强烈、充满私密性的摄影记录活动,体现了当代纪实摄影从“我替你说”到“我替我自己说”的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戈尔丁的纪实摄影体现了当代纪实摄影一种主观性抬头的变化,她也因此被称为“私摄影”的鼻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南·戈尔丁作品。展方供图

在国际当代艺术杂志《ArtReview》2019年发布的当代艺术界影响力年度榜单“权力100”(Power 100)中,南·戈尔丁位列第二。她也曾在美国惠特尼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American Art)、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Pompidou)、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泰特美术馆等知名美术馆举办过大型巡回展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23日,北京光社影像中心,南·戈尔丁同名个展现场。摄影/新京报记者陈婉婷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10月24日。其间,影像中心还将邀请摄影家、学者、音乐人等各界人士,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等活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作品。公众可以通过“光社LightSociety”微信小程序进行线上预约和购票,也可关注同名公众号了解展览最新情况。

-The End-

摄影并文:新京报记者陈婉婷

编辑:陈婉婷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