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壹路吃】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提起甜品,似乎风头总被广东糖水抢占。近些年来,奶茶也来瓜分这块蛋糕,每次望着看似五花八门,其实千篇一律的水单,我都无比怀念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独一无二的“地域限定”。

热到头脑发昏的时候,本能地渴望酸甜冰凉的杏皮水,或闽南街头的四果汤。简单、质朴、痛快,是我喜欢的夏日甜品的模样。被花样繁复的甜品攻占味蕾时,就更想念儿时盐水冰的味道。

好在中国这么大,总会在“别处”与记忆中的味道重逢。眼下全国开启“三伏”模式,就让这份夏日冰品清单,拯救被困住的身体和食欲。

北京奶酪

北京奶酪

说起北京解暑的饮品,一般都会想到酸梅汤。旧时北京有专门做酸梅汤的店,最有名的就是信远斋。不过现在已经完全流水线生产了,特色也就无从谈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最喜欢的还是宫廷奶酪,《红楼梦》里提过的“糖蒸酥酪”也是它。原料只有牛奶、米酒、砂糖三样,自己在家也能操作。奶酪吃起来比顺德的双皮奶多了一层米酒的清甜。每次吃都忍不住在心里赞叹:第一个把牛奶和米酒结合起来的人真是天才!

甘肃杏皮水

甘肃杏皮水

甘肃是我心目中的甜品之都,只有亲自来过,见识了甜醅子、杏皮水、牛奶鸡蛋醪糟、灰豆子、热冬果,才相信西北人对甜品的创造力甚至超越了很多南方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甘肃喝的最多是还是杏皮水。说是“杏皮”,实在有自谦的成分,用晒干去核的杏肉加冰糖熬煮,杏皮水酸甜浓郁的果香绝不输给南方的青梅。唯有一杯冰镇杏皮水,可以对抗河西走廊七月的酷暑。

西宁甜醅子

西宁甜醅子

甘肃和青海都有甜醅子,出于私心,我把它留给了西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永远记得塔尔寺门外,一个推车的藏族小伙儿卖的甜醅子,4块钱一碗,燕麦的颗粒极其饱满,咬破麦粒,淀粉的绵密感伴随着淡淡的酒香。在我的记忆里,西宁因为这一碗凉丝丝的甜醅子变得无比美妙。

呼和浩特稀果羹

呼和浩特稀果羹

稀果羹用杏干、柿子饼和黑枣,先泡发再熬煮,是回民发明的一种解腻的饮品。我没有吃过呼市的稀果羹,但老北京的果子干跟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北京的版本一般不放黑枣,最上面有一片清口的藕片,浓稠与脆生的口感形成对比,酸甜的味道里有丰富的果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疆沙朗刀克

新疆沙朗刀克

“沙朗刀克”有个通俗的名字叫刨冰酸奶。做刨冰酸奶最重要的原料不是酸奶,而是这块霸气的冰坨。冬天自然冻成的冰块放在地窖里,等到夏天再拿出来做刨冰,即便在30多度的街头也不会融化。每次凑到跟前就觉得暑气消退了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这种冰块刨下的冰渣并非沙冰状,而是细碎的小颗粒,嚼起来咯吱咯吱的,非常爽快。我喝过最好喝的刨冰酸奶在库车,3块钱一大碗。热得快睁不开眼时喝一碗,立马又是一条好汉。

新疆伊犁雪花凉

新疆伊犁雪花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卖刨冰酸奶的店里,通常也卖雪花凉。雪花凉其实就是冰镇糖水,原料只有白糖、水和冰渣。简单纯粹的组合,却神奇般地有一种水果糖的香味,很像八零后小孩儿回忆里的盐水冰。甜丝丝、凉飕飕,越简单的味道越难以复制。在伊宁的冷饮店里,雪花凉与刨冰酸奶是点击率最高的人气单品。

浙江温州杏仁腐

浙江温州杏仁腐

跟北京杏仁豆腐一字之差的“杏仁腐”,实际上跟杏仁没有半点关系,是用琼脂熬煮的,再加水果罐头、杨梅干或葡萄干。吃上去有薄荷的清凉,特别适合夏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吃得不过瘾,还可以来个“蛋打冰淇淋”。牛奶冰淇淋+生鸡蛋+芝麻的组合,只有温州人才有的口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苏州绿豆汤

江苏苏州绿豆汤

网上曾有过“绿豆汤到底是红色还是绿色”的争论,对于苏州人来说,这两个命题都不成立,因为苏州的绿豆汤是五颜六色的,除了绿豆、糯米,还有红绿丝、蜜枣、冬瓜糖、葡萄干、芸豆……怎么港呢,有种把老北京点心盒子里的辅料拆散,再混合进薄荷水里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觉得苏州掺了薄荷水的绿豆汤喝起来有股牙膏水味儿,不知这跟两广人民放了海带的绿豆汤比起来,到底哪个更令人迷惑。

四川成都冰粉

四川成都冰粉

没有人不爱冰粉,除非TA从没经历过夏天。西南地区有一票类似冰粉的甜品,原料是一种学名叫“假酸浆”的植物,四川人俗称“冰粉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工搓出的冰粉,再配上山楂、芝麻、红糖、醪糟等辅料,堪称冰粉界的爱马仕。吃完串串和火锅来一碗冰粉,你会希望夏天永远不要结束。

四川宜宾凉糕

四川宜宾凉糕

第一次见到米凉糕,它就像一颗孤独星球,又像坐落在澳洲荒原上的艾尔斯岩,在一众拼颜值的甜品里显得清冷孤高。还没吃到嘴里,就有点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糕用大米混合糯米做成,外浇红糖汁,眼睛看着冷,舌头吃着滑,是我很喜欢的那种不浮夸、不齁甜的内向型甜品。宜宾人用自己的细腻证明,大米做甜品一点不比做主食逊色。

云南昆明木瓜水

云南昆明木瓜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冰粉到了云南,改名易姓变成“木瓜水”。杏仁腐里无杏仁,木瓜水里也没有木瓜。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昆明一带把假酸浆称作“草本酸木瓜”。木瓜水从来不爱唱独角戏,配上玫瑰花、酸梅汁和米凉虾的木瓜水,酸甜冰凉,比昆明同样有名的鲜奶米咘和调糕藕粉更适合夏天。

云南德宏泡鲁达

云南德宏泡鲁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说中泡鲁达来自于缅甸,但追根溯源,它其实是由南亚一种叫Faloodah的甜品改良而来的。泡鲁达以鲜奶炼乳和椰汁做基底,椰丝和面包脆必不可少,其他辅料如冰淇淋、西米、芒果可随意添加。

我对泡鲁达一直谈不上热爱,即便在芒市喝过相当正宗的勐焕老奶泡鲁达,味道也有点过于甜了。

绍兴木莲豆腐

绍兴木莲豆腐

绍兴的木莲豆腐,在宁波和慈溪一带也叫冻蒲。看上去跟冰粉类似,但原料并非假酸浆,而是长于南方、看起来像无花果的“薜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绍兴街边吃到的木莲豆腐,晶莹剔透,虽无过多修饰,但清凉爽口,薄荷水功不可没。据说家常吃法还可以放醋,这一点又刷新了我对甜品的认知。

福建闽南四果汤

福建闽南四果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源于闽南的夏日小吃四果汤,在泉州和漳州都很常见。说是四果汤,“四”只是个虚数,实际上是N果汤。红豆、薏米、Q果、仙草冻、绿豆、莲子、银耳和各种水果丁随喜添加。最有特色的是一种叫“石花膏”的粉条,又滑又韧,吃起来乐趣无穷。

贵州青岩糕粑稀饭

贵州青岩糕粑稀饭

吃过很多糯米和藕粉做的甜品,比如福州的藕糕,昆明的调糕藕粉,但最难忘的还是青岩古镇的糕粑稀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糕粑”即用糯米粉捏成的团子,蒸制后放到用藕粉或荸荠粉冲调的“稀饭”里,最后撒上红糖、芝麻、花生碎、玫瑰酱等配料。糕粑的松软和稀饭的浓稠,在玫瑰香气的渲染下显得十分合拍。这是一份可以扮演主食的甜品,吃完超有饱腹感。

广西南宁槐花粉

广西南宁槐花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只知道北方人喜欢吃槐花饭,到了广西才知道,槐花在这里有更好的归宿。大米和槐花磨成米浆,做成西北人称“漏鱼”的形状,再浇上一勺红糖水。入口滑嫩,散发着淡淡的花香。槐花性凉,解暑最佳。在南宁人夏天的记忆里,始终有这抹槐花的清苦和甜香。

广州姜撞奶

广州姜撞奶

在糖水济济的广东,这一票想投给小有个性的姜撞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吃萝卜夏吃姜”,比起吃冰镇暑的各省,养生的广州人选择了“以热攻热”,用姜的辛来驱赶酷暑。老姜的辛辣在牛奶的斡旋下不再锋芒毕露,变得柔和内敛,更好入喉。爱上姜撞奶,就在身体微微冒汗过后,周身被凉意安抚的瞬间。对姜撞奶并非一见钟情,但一旦爱上,就能细水长流。

潮汕草粿

潮汕草粿

在夏日甜品这件事上,黑白党代替了甜咸党之争。白党爱冰粉,黑党站仙草。所谓仙草,是一种长相类似薄荷的草本植物,熬制之后有胶质析出,凝结成冻。黑凉粉、烧仙草、草粿都是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到夏天,潮汕的街上都有推车的小贩,用切草粿的铜勺敲击瓷碗发出叮叮铛铛的声响,听到这声音,就知道卖草粿的来了。几勺清凉绵密的草粿,撒些白糖,最能对抗岭南夏日的溽热。

香港杨枝甘露

香港杨枝甘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诞生于八十年代香港利苑酒家的杨枝甘露,凭实力稳坐经典甜品的宝座。西柚和芒果两种主料,在稀奶油的催化下将热带风情发挥到极致。要想突出甜品的甜,最好的办法不是加糖,而是来一点酸。西柚的酸和微苦,应该算是点睛之笔了。在港式甜品店,杨枝甘露永远是不会出错的选择。

台湾爱玉冰

台湾爱玉冰

台湾的爱玉冰有木莲豆腐般的质感,但因爱玉果的果胶含量是薜荔的很多倍,所以搓出来的爱玉冻非常弹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没去过台湾,但幸运地在槟城吃过很有匠心的版本。手工爱玉冻,加上黄桃、青柠和冰块,每一口都无比满足。还有它柔和的橘色,莫名让我想起了童年偷吃果珍的快乐。

当然,如果以上无法唾手可得,至少还有冰西瓜可以解千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END -

文 | 西夏

图 | 西夏&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