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剧由于自带飞扬肆意的鲜亮底色,再加上对人生重要阶段心理状态的细腻描摹,一直都是剧集市场的刚需之一,最近正在热播的《二十不惑》就着眼于95后的入世与成长,个性鲜明、沙雕可爱的419宿舍“红楼四子”迅速掀起了各种话题讨论。从80后、90后再到95后,曾经的后浪变成前浪,新一批后浪终于走向社会直面生活,青春剧也随着这种迭代变化开始调整叙事语境,以契合当下年轻人的真实状态。《二十不惑》打破了某种约定俗成的刻板印象,青春不等同于撕逼与狗血,拼搏奋斗与想做条“咸鱼”兼而有之,自我实现的优先级比爱情更高,这些新鲜的特质都让观众在追剧的过程中更能感同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当下青春剧中所谓的“后浪”角色具体呈现出了哪些发展趋势?青春剧本身又经历了哪些流变?

新一批“后浪”入海去:不撒狗血,边“丧”边奋斗

《二十不惑》把视角聚焦在了大学中最后一年所发生的故事,这一阶段既是从象牙塔到社会的过渡期,也是有着诸多考验的人生十字路口。419宿舍四个形色各异的女孩子,可以说是大众心目中“后浪”形象的典型代表。

女神梁爽自诩美貌,优越感极强,却被富二代男友伤害,开始认真经营美妆博主事业;来自小城市的姜小果,勤俭持家,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在深圳站稳脚跟;追星女孩段家宝,凭借着对偶像的一腔热爱和无敌“钞能力”在娱乐行业摸爬滚打;二次元少女罗艳正在准备考研,却日常“开黑”并迷恋纸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胆向前,坦率豁达,个性鲜活,一直以来这些都是属于年轻人的代名词,但在当今社会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迭代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后浪”们的态度与特质与以往相比一定会发生一些变化。相对应的,影视剧中的95后“后浪”形象在80后、90后的基础上也有了多元化、真实化的升级。

那么从《二十不惑》的四个95后年轻女性角色中,我们能总结出哪些该类角色的发展趋势?

1、去标签化、极致化,从用力过猛到心平气和。

受赵宝刚经典的“青春三部曲”和一些“残酷青春”文学IP的影响,国产影视作品在描绘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时经常踏入“概念出发”的怪圈,追求极致的“刻板印象”,作天作地的闺蜜撕逼,横冲直撞的狗血大戏层出不穷,把所有的矛盾点都集中放大,刻意挑起观众的争论与情绪,难免堆砌出悬浮又扁平的人物。

《二十不惑》在人物塑造上却反而少见的用了减法,有一种克制的分寸感,四个女孩的生活中没有开挂般的“爽点”,而是在一个个日常的场景里,展现出人物真实的思考与选择。例如姜小果就算被网络暴力也要坚持自己的权利,虽然有底线,但在触碰到灰色模糊地带时仍旧会迷惑、纠结,角色的真实性与接地气呼之欲出。

2、与恋爱相比,工作才是正经事

在国产影视剧中,有不少关于中年人心态的深层体察与刻画,反观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角色,却基本上都是恋爱烦恼“大过天”,选择爱情做为观察年轻人的切入点,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完全将这一群体的生活与爱情划上等号就是一种偏见了。特别是在就业环境严重“内卷化”的现状下,大学毕业刚刚进入社会阶段的年轻人,普遍会认为自我价值实现的优先级比爱情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不惑》就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角色的职业发展上,并且呈现了当下95后乐于遵循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这一关键性的特点,覆盖了美妆、网红、追星、二次元等极具时代感的热门话题。

3、强行“鸡血”没必要,“佛丧”才是95后

如果说80后的青春关键词是曾经由赵宝刚奠定的“奋斗”,那么当下的95后则更难被简单定义。去年,赵宝刚携《青春斗》卷土重来,渴望再次横扫青春剧市场,结果却不曾想遭遇了惨烈的“滑铁卢”。究其根本,剧中轰轰烈烈的与自己“斗”、与生活“斗”、与命运“斗”的内核和态度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已经无法打动当下的年轻人。

其实大多数人的青春时光中并没有力挽狂澜、绝地反击的励志故事,反而随着当下社会阶层的逐渐固化和互联网语境的广泛普及,95后成为了拼搏、热血与佛系、丧文化同时存在的矛盾聚集体。《二十不惑》中罗艳承担着母亲殷切的期待,却一心只想做一只逃避痛苦,打游戏、画漫画的“咸鱼”,这种人设或许比打了“鸡血”似的折腾,更贴近青春的真实。

口碑与真实度成正比,“青春+”以差异化突围

没有人永远青春 但永远有人正青春,青春题材由于反映了特定社会阶段中的年轻人形象和文化符号成为了影视剧中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不仅吸引着青少年群体,也引发了不同年龄层受众对青春回忆的怀念。在这片红海中,可以开拓或深挖的领域相当丰富,近十几年来,国产青春剧也经历了不少重要的转折阶段与内容升华。

2007年,赵宝刚执导的《奋斗》横空出世,迅速在年轻人群体中掀起了热烈的反响,刷新了青春剧的定义,加上其后问世的《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一同被称为“青春三部曲”。该系列巧妙地将主流价值观和80后横冲直撞的反叛与迷茫融合在一起,虽然“乌托邦”式的理想化励志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现实中的尖锐冲突,但在看似“抓马”的人设与剧情中仍旧烙印着一代人的成长过程和自我诉求,有着一定的“现实主义基因”。

与“青春三部曲”几乎同期出现,受到台湾偶像剧影响的国产青春偶像剧此时也开始萌芽,《一起去看流星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比起现实主义青春剧这类剧集更注重人物设定的针对性和行为的夸张化,意图营造梦幻而甜蜜的爱情氛围吸引年轻女性受众。

2013年,由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大火,IP的概念开始走红,青春剧市场掀起了残酷、疼痛青春的热潮,饶雪漫、九夜茴等知名作者的小说纷纷被改编登上荧屏,在这些剧集中,失恋、堕胎、背叛成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人物行动的重要元素。

但是这种流行没有经过多久就因为悬浮、无病呻吟而引起了观众的不满,2016年,《最好的我们》作为剧集市场中的一匹黑马给观众带来了惊喜,用朴拙直白的风格努力营造校园生活质感的青春剧开始取代疼痛、狗血的青春剧占据荧屏,《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独家记忆》等剧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细节越真实口碑越优异成为了市场大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逐渐的,这类“真实青春剧”也开始走向套路化,“冷漠学霸爱上我”的老梗越来越不灵验,创作者们开始思考新的破题之路,各种“青春+”题材应运而生。

在这种垂直细分的大趋势当中,出现最多的就是“青春+体育”题材,如《强风吹拂》《追球》《冰糖炖雪梨》等等。不过虽然竞技体育中自带的热血奋进气质和冲突张力与青春成长题材非常适配,但就目前已经播出的体育类青春剧而言,大多数质量参差不齐,口碑与流量双丰收的并不多。

还有一类题材虽然暂时还未在市场中形成风潮,但却真正做到了突破青春剧过往的内容边界,以观察青春的新鲜视角收获了不同群体的观剧期待,那就是“青春+穿越”。该题材的《我在未来等你》和《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在豆瓣分别拿下了8.5和8.2的高评分,《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更是成为了2020年上半年当之无愧的小体量“爆款”。

总的来看,多元化、差异化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感是未来青春题材剧能够“突围”的关键。

结语:青春是一首交织着浪漫、迷茫、激越与梦想的诗,只有还原它的本来面目和生活真正该有的样子,才能收获观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并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与其让极致概念、爽文似的话题点先行,不如用真情实感去讲好一个故事,不强行励志、不过分渲染,让悬浮的叙事落地,只有这样的青春剧才具备更宽广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