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人齐心协力,打造未来增长潜力

转眼间,2020年在风云变幻中走过了一半。

对个人而言,是焦虑,是困境,是凝聚,是振奋。

而对肩负着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助力抗疫重任的科技企业而言,是坚守底线,是竭尽所能,是不离不弃,是勇于担当,是危机中孕育新机,是变局中开拓新局。

近日,在中国电子一段讲述2020上半年历程的256秒视频中,特别提到了在现代数字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而作为中国电子成员企业的文思海辉,正是这些项目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在各行业普遍受影响的2020年,文思海辉却逆市上扬,背后原因并不简单。

在IT服务领域,文思海辉是一个无人不晓、颇具行业代表性的“资深”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5年前文思和海辉相继成立、2012年合并成文思海辉时,可能也没预料到数字经济催生的IT服务巨大市场需求,带动文思海辉发展成为迄今已有3万名员工,在高科技、金融、制造、电信、互联网等行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57家达成合作,以提供数字化咨询、体验交互、技术实施与运营为主要业务的全球知名IT服务企业。

尤其在金融行业,尽管只投入了十年时间,文思海辉却做到了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的第一。

进入2020年,两件大事把文思海辉推上了IT行业圈的“热搜”。

一是今年1月,文思海辉正式成为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子”)旗下成员企业,在中国电子这艘巨轮上,文思海辉更将有机会拓展与中国电子生态链的业务合作。

二是2020上半年,无数行业遭遇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市场不同程度萎缩,但文思海辉不退反进,上半年业绩稳健增长,新签约了50个客户,并在全球开放了六千多个岗位招聘。

显而易见,这家公司正在积蓄新的动能,谋求新的发展路径。全面了解过文思海辉的历程后可以发现,它不俗的成绩单背后是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五个力”,即多年来打造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靠实时把握机遇转化的能力一路走到今天,并在3万人的齐心协力下,打造了超常的增长潜力,开始进一步布局新基建趋势下的IT服务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

25年,文思海辉把业务做到了各行各业,发展成一个规模很大的企业。尽管大企业在应对各种变化时步调更大更复杂,但相对中小企业来讲,文思海辉多年来形成的完善的经营机制、对客户需求的深度了解、广泛稳定的客户关系,使其在遇到危机时具备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这也是文思海辉在2020年逆势增长的来自企业自身的关键原因。

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两大关键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

25年前,为引进外企先进技术,一些高科技、跨国公司在优惠政策下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但进入中国他们缺乏本地化实施经验(比如软件汉化),同时业务需要跟中国相结合,由此孕育了IT服务市场。文思海辉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借此积累了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构建了最领先的服务能力,成为国内首家获得ISO9001认证的IT服务企业,也是最早一家获得CMMI5认证的中国企业。

2005年以来,很多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IT服务贸易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期,相继开拓了日本、美国、欧洲等市场的文思海辉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从2001年起即开始连续8年的收入翻倍增长。也是在每一次业务合作中,文思海辉一步步加深了对行业的理解,和对客户需求的细致挖掘,形成了“懂客户”、“懂行业”的营销内核。

2015年,文思海辉提出了数字化转型战略,为行业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从那一年起,“云大物智移”发展如火如荼,文思海辉开始大力推动创新,形成通用化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位势,并且以此推动其在更多行业的发展。

扎根金融行业10年以来,文思海辉在金融领域IT服务上当上了领头羊,在互联网领域,全国排名前20的互联网头部企业中有17家是文思海辉的客户。在高科技、电信、政务、制造等领域,文思海辉的客户朋友圈遍布全球。

2020春天这场疫情,恰恰成为了很多企业在高速发展势头上是否真正具备抗风险力的一次真实检验。

除了多年来的积淀,文思海辉的抗风险能力的形成,也和多年来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以“质量”和“造血量”代替单纯以发展规模作为衡量自身发展的重要指标紧密相关。

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文思海辉的三个着眼点非常独到。

一是把客户价值实现放在首位。以客户为中心,不只是对客户需求的及时响应,而是既要懂客户,懂客户的痛点和需求,也要懂客户所在的行业,具备基于行业积累的前瞻思考和洞察。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可以做得到的,但文思海辉做到了。

二是全球化布局中形成的全球化视野,与上百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合作,让文思海辉积累了服务跨国公司的经验。文思海辉拥有合作超过15年的世界顶尖的芯片设计企业客户,多年下来不仅吸收了最前沿的技术应用,还建立了一套严谨的质量和运维管理体系。这类经验也就让更多相关领域企业更信任文思海辉的能力。

三是文思海辉落到实处的创新驱动机制,很多公司提出的创新主张是自上而下的,但文思海辉也会鼓励自下而上的创新提议,重视一线团队或员工的反馈和建议,让创新变得更灵活,更能应对大行业时时刻刻的变化。

机遇转化的能力

2020年的这场疫情,折射了很多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不足,但也让那些提早部署了数字化转型的行业和企业,更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经营模式下的损失。

拥有广泛客户基础,身处各行业数字化应用一线的文思海辉在这方面感慨颇多。

一方面是老牌零售巨头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今年2月,某美国老牌百货公司宣布未来三年关闭125家效益最低的门店,并裁减超过2000个公司职位。而其自2015年以来已经关闭了100多家门店,并裁减了数千个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是在数字化转型上提早布局的商业巨头的灵活变身。例如今年3月,与文思海辉达成合作的某全球快消巨头,基于文思海辉智能客服机器人平台,为该客户旗下的高端品牌会员服务模块提供咨询、运营、用户行为分析等一系列新服务,助力客户会员服务实现体验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与文思海辉在娱乐、银行、保险、零售和制造诸多行业合作实施了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行业头部玩家Blue Prism,还将与文思海辉合作为亚洲和大洋洲客户提供卓越的RPA解决方案。

可以看出,越是提早察觉到市场风向和行业机遇并快速作出反应的企业,越是在数字化转型中走得越好。凭借深耕行业的丰富经验,文思海辉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同时也把自身打造成为更先进的IT服务提供商。

基于多年的IT服务经验,文思海辉更擅长的是把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植入到为各个行业客户提供的应用层面的创新解决方案中,例如在AI领域,应用于智能客服、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于政务和金融领域的智能知识图谱构建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结合应用场景解决了大量客户的实际痛点,让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真正体验到了数字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和生活的便捷。

现代数字城市发展大潮下,新金融、泛金融等领域的IT需求不断涌现,也是文思海辉下一步在金融领域深耕的方向之一。

例如城市金融平台。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实现“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传统银行难以全面触达长尾端的客户,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困扰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直深耕金融行业的文思海辉提前捕捉到了市场机遇,推出“城市金融服务云平台”架起了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的桥梁,搭建政、银、企实时对接、线上线下一体化融资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可以极大缓解上述难题。

3万人齐心协力,打造未来增长潜力

走得早,站得稳,挖得深,借助时代的机遇和政策的东风,文思海辉把自己捶打成了一张硬核的IT服务名片。

面向现代数字城市这一极具潜力的IT市场,文思海辉也有着清晰的布局。在近日的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以“建设网络强国,链接幸福世界”为主题的中国电子现代数字城市展区,文思海辉展出的智能金融、城市治理、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多款产品和解决方案,体现了文思海辉在现代数字城市治理、行业数字化应用方面的创新成果和实践,正在当下和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中国电子在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云展览”上的页面

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工业互联网是文思海辉持续深耕的领域,因在亚太地区已经服务了日本乃至不少国际知名的制造业大客户,文思海辉也得以提前把国际领先的制造业的IT服务行业经验做了总结和沉淀,整合形成了更完整的端到端的全方位互联网平台层、应用层甚至硬件设备层的解决方案,在国内新基建的大背景下,也将更全面地协助推进国内工业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五个力”中不能不提的,还有公司3万人的齐心协力。从成立之日起,“以客户价值为中心,必胜信念”就一直贯穿于文思海辉的企业价值观。多年来的发展中,人才也一直被视为文思海辉最大的核心资产。

目前,文思海辉核心管理层团队平均司龄10年以上,稳健的公司经营体制,高效率的落地执行,赋能于人的人才发展理念和液态组织的打造,最大程度保证了3万人在关键时刻的齐心协力。尤其在疫情期间,公司在大年初一快速组织建立应急防疫指挥组,一线员工春节期间自愿到客户现场值守,武汉当地新增近百个工作岗位,保障了组织高效运转和客户服务的不间断,及时开发了大量线上IT解决方案,贡献了疫情防控的科技力量。

今年3月,文思海辉董事会批准了“产品化、平台化、新领域”的转型发展计划,在中国电子平台支撑下的新战略也即将浮出水面。

市场风起云涌,创新脚步不停。2020年上半年逆市上扬的文思海辉,近期以“全XIN出发”为主题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期中成绩单;与此同时,文思海辉研发管理委员会对外宣布统筹研发布局、加大研发投入、支撑战略转型、发力技术创新。一直以来“以聚焦行业为支撑、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的文思海辉究竟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新路径,业界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