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很重要,但如果家长并没有那么多钱呢? 对于很多工薪阶层的家庭来说,就算是双职工,也没有办法在一线城市买一套房子,遑论是学区房了。

学区房拼的就是资源,资源是最贵的东西啊!

知识付费兴起的时候,首先获得资源的人,就拥有了资源的议价权,这个时候, 这些顶部的人可能不需要什么力气就能够获得这些资源。

这时候,他们会告诉底部的人,做知识付费有多赚钱,有多好,鼓吹底部的人也来做知识付费来赚钱。

但是,底部的人要来做知识付费,是要跨越“顶层”和“底层”这两个圈层之间的隔阂的,那该如何做呢?

最简单粗暴直接的,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付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付费后,你就获得了进入这个圈层的入场券,但是注意噢,这仅仅只是一个“入场券”,你并没有真正进入到这个圈层当中来,在别人的眼中,你其实还是只是一个底层的人。

《三十而已》里的顾佳通过购买贵价的爱马仕包,进入了上层的太太圈,但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有将她当成这个圈层里的人吗?并没有。只是大家在表面上都伪装得很好。顾佳最后发现自己被摆了一道,并且意识到自己从未属于这个圈层的时候,她选择了远离这个圈子。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里的不同,更多的指的是思想上的不同。而对于孩子这代来说,“学区房”并不仅仅只是意味着购买了学位,真正的意义,应该是代表着父母这一代,通过他们的努力,稍稍越过了他们原来的阶层,给他们的孩子铺路。

我觉得,是否能够为了孩子购买学区房,更多的还是要看父母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三个买的理由和三个不买的理由。

三个不买的理由:

1.买房是综合性因素的考量,学区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2.学校教育虽重要,但并不是决定孩子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

3.加重杠杆买学区房后,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其他教育费用的缩减,对孩子后天的成长非常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个要买的理由:

1.学区房虽然贵,但保值性强,增值明显,无论是自住、出租,还是后期出手都有优势。

2.传统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孩子能得到最好的名师指导、优良的校园文化熏陶以及升学优势。

3.区位一般较为优异,社区环境氛围良好,邻里素质较高,孩子耳濡目染,成长的生活层次有保障。

如果是为了孩子上学并且为了升职并且家庭经济完全能承受,那么根据“孟母三迁定律”买学区房是重要的,应该的。

但是如果家里集三代人财力于一身就为了一个学区房,反而是“收之东隅失之桑榆”。

孩子在一个财力顶级的学校,裹着紧衣缩食的日子就好像当年杉菜对于道明寺,孩子心理不自卑吗?不攀比吗?如何让孩子成为一股不去比较的清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要提出观点了!

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购买学区房不如凭实力自己成为“学区房”。

让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然后拿着购买学区房的钱去长见识,去充实自己。

相当鸡头培养自信,然后冲上枝头变凤凰那不香吗?!关键是孩子一直是自信的,而不是自卑的,这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