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半年就要读四年级的丁丁暑假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睡懒觉。可早上8点刚过,妈妈便在他耳边叫起来:“小宝贝,起床吃早饭了!”丁丁动也不动,继续呼呼大睡。

妈妈等了一会儿发现丁丁没有动静,在床边坐下来,捏捏丁丁的脸,又挠了挠他的胳膊。丁丁可算是翻了个身,睡眼朦胧的睁开了双眼。妈妈拍了拍他说:“该起床了,早饭已经准备好了,都是你喜欢吃的。”丁丁不情愿地“哦”了一声。

看丁丁醒了,妈妈就回到厨房继续忙去了,等她忙完,把早餐端上桌,才发现丁丁居然还没有动静,顿时一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她冲进丁丁的房间,一把掀起丁丁的毛毯,大吼一声:“我到底要叫几声你才会动?”丁丁吓得浑身一抖,一脸委屈的赶紧起床去洗漱。

妈妈却不依不饶地追着骂:“跟你说了多少次,四五年级很关键,每天早上要早点起床晨读,你都当耳边风,早上起床还要叫,叫了还不起,你是打算下半年成绩垫底吗?整天除了吃睡玩,你还会什么?我看你以后能有什么出息?”看妈妈发火了,丁丁只能一声不吭地快速洗漱好,以最快的速度把早餐扒完,然后开始学习。

丁丁和妈妈的相处模式,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是这样,前一秒又亲又抱,“宝贝”、“小可爱”挂嘴边,后一秒却会一言不合对着孩子大吼大叫,还不允许孩子顶嘴,孩子一顶嘴,父母的火气就会更旺,气势上更会咄咄逼人,对孩子说:“如果不是因为我是你妈,我才懒得管你!”“我管你,都是为了你好!”

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爱的时候,孩子要天上的月亮都会想办法满足。但是有爱,一定有恨,当孩子不听话、表现不尽如人意、或是孩子的行为引发父母内在的伤痛时,父母就会忍不住对孩子恨得牙痒痒。

对孩子有这些复杂的情绪是正常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育儿方式,不管是宠溺还是严苛,只要父母能一以贯之的执行,都无可厚非。

但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前一秒还对孩子宠到天上,后一秒马上神色大变,情绪跌入地狱,或是刚刚骂完孩子,马上就像没事人一样,搂着孩子又亲又抱,或是哭着道歉:“宝贝对不起”、“妈妈错了”……,这种育儿方式不是语言暴力,也不是打击式育儿,而是典型的情绪化育儿。

情绪化育儿对孩子的影响和伤害比语言暴力更大,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一共有三只笼子,每个笼子里都关着一只老鼠。笼子里都有开关,第一个笼子老鼠每踩一次开关,就会有食物送进来,老鼠很快就掌握了能吃到食物的诀窍。第二只笼子里的开关,老鼠每踩一下就会被电击,几次之后,老鼠养成了无论如何都不碰开关的习惯。

而第三只笼子里的开关则是无序的,老鼠有时候踩到出来的是食物,有时候踩到又会被电击,最后笼子里的老鼠就疯了,它也不知道自己该踩还是不能踩。

被父母情绪化对待的孩子就像“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他们不能确切知道自己行为可能得到的回应方式,同样一个行为,今天很可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扬,下一次却又会变成狂风暴雨,这不止会让孩子害怕,还会让孩子神经敏感,孩子会不知所措,他不知道下一秒等待自己的是亲亲还是抱抱,孩子会生活中恐怖的阴影中。时间久了,孩子还会产生委屈、恐惧,留下心理阴影和创伤。

而这样的育儿方式,也会让孩子不敢与父母亲密。因为他也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如果等待的是糖,当然会甜蜜,但如果迎接自己的是狂风暴雨呢?因为结果太不确定了,孩子就会既渴望亲近,又害怕自己的行为迎来的是伤害,只能陷入无尽纠缠的情绪中,想靠近又不敢,想逃离又害怕错过。

年幼的孩子是不会表达的,他们更不能清楚的描述自己的情绪,不懂得这些高低起伏的心情究竟意味着什么,只能既渴望靠近,又害怕信任。

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会慢慢地会形成一套自己的防御方式,他们会明白,父母凶的时候虽然很可怕,但也可能一阵风过去就好了,父母甜蜜的时候,他也一点不敢放松,害怕一个不小心形势就发生180度的变化,让自己陷入恶梦般的境况中。

这样的结果就是,当孩子犯错被批评的时候,他并不会把父母的批评真正放在心上,而在父母宠溺自己的时候,他也不相信父母真的爱自己。

这样的情绪化对待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觉得父母的爱,不是真爱,父母的凶也不是真凶。他与父母的关系看似亲近却不是真亲近,看似疏远也不是真的疏远。

一个朋友的妈妈生病了,癌症晚期,每次她去医院照顾妈妈的时候,她说自己都感觉特别奇怪,她好渴望多陪陪妈妈,陪妈妈说说话,讲各种开心的事给她听。但是每次当她和妈妈单独相处的时候,她却会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假装自己很忙的样子。有时候明明没事,她也会拿着手机刷个不停。

每次从病房离开的时候,她都会感觉松了一口气,但随即又会有深深的愧疚感。这样纠结的状态让她特别痛苦,她不知道要怎么办。

跟她深入聊下来,才发现她印象中,跟妈妈的关系一直很奇怪,她觉得自己跟妈妈的关系挺好的,很多事都会和妈妈分享,妈妈也会适当给一些意见。但也很奇怪的是,她和妈妈却很少有肢体接触,别人那种和妈妈亲昵的感觉她和妈妈却从来没有过。

而问题的根源就出在她小时候和妈妈的关系上。她妈妈就是典型的情绪化育儿。

从她有记忆开始,妈妈大多数时间对她很好,会关切地问她各种情况。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进她的房间看她睡着了没,如果她被子没盖好,妈妈就会轻轻地帮她把被子拉好。

但妈妈的承诺她常常不敢相信。比如,有时候早上出门的时候,妈妈会问她想吃什么,说晚上会做给她吃。等她满心欢喜的回家,却发现妈妈烧的菜跟她早上说的完全不一样。如果她质问,或是因为不是自己期待的,吃得很少,妈妈就会突然变脸,劈头盖脸对她一顿骂。

每天学习的时候,就是她和妈妈关系最紧张的时候,有时候,妈妈完全不关心她的学习,不管她写成什么样,妈妈都会签字。但有时候,明明她做得很用心,妈妈却会盯着一个小错误不放,批评她这么明显的错误也会犯,如果她抱怨,妈妈就会脸一沉,开始吼叫模式。

就连她看电视或出去玩,也要视妈妈的心情而定。如果妈妈心情好,不管她做什么,妈妈都不会管她,即使她看一整天电视,妈妈都不在意。但如果妈妈心情不好,她只看5分钟电视,也会被妈妈臭骂一顿,说她浪费时间。

就这样,每次只要和妈妈在一起,她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到一种紧张感,她既渴望被妈妈关心,希望妈妈关注到自己,但又害怕被妈妈关心。到后来,为了不惹妈妈发火,她就学会了掩饰。每次和妈妈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就拿本书出来,只要她在看书,妈妈就不太会冲她发火。

工作后,手机就成了她和妈妈之间的阻挡,只要她在忙着处理各种工作,装作自己很忙,很努力,妈妈的情绪就会相对稳定。

就这样,情绪化的妈妈变成了她内心永远的痛,在彼此的关系中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鸿沟,她想靠近靠不了,想离开也走不掉。在妈妈病重的日子,这种情绪就更明显了,这造成她深深的痛苦和内疚。

虽然内心的心结打开后,她对妈妈放下了很多,和妈妈再在一起的时候,彼此的关系亲近了很多,但是她内心还是有很多失落和忧伤。

这就是情绪化育儿带来的最大问题。当爱恨交织在一起,孩子没有得到稳定的对待,他会变得更加敏感多疑与纠结,紧张感倍增,安全感却减弱了。

很多时候,也不是父母故意这样情绪化的对待孩子,父母情绪化的主要根源是他们自己在从小到大的成长中也是在不稳定的关系中成长中,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自己父母的接纳,当有了孩子后,会无意识重复早年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也会不稳定的对待孩子。

如果自己是情绪化父母,不要自责,也不用内疚。自责与内疚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在自责的心态下,对孩子更情绪化。因为这种愧疚的心态会增加内心的失落、痛苦与纠结。

当发现自己是情绪化的父母时,可以先看到自己的运作模式,很多时候,情绪上来的那一瞬间,自己是无知觉的,只有情绪平复后才会察觉到。利用这份察觉,告诉自己,自己内在有一个受伤的孩子,然后问问自己,每次受伤的时候,自己是怎么鼓励自己走出来的。试着把这个鼓励的声音放大,多给自己一些鼓励和肯定。

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自己从内疚自责与失落中走出来,降低因为自己做得不好而产生的批评的声音。这样有助于内在的平静。

这样,自己得到处理后,对孩子挑剔就会降低。这样,父母的内在不断成长,情绪会渐趋稳定,当父母的内在稳定后,就更容易给孩子一个稳定、安全、被爱和温暖笼罩的环境。建立了内在边界的父母会知道,如何与孩子和平相处,也会知道当孩子超越边界,违背规则,做得不对的时候可以如何温和又严厉地对待孩子,让孩子改正。

从情绪化到情绪稳定,是有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如果中途没屏住,情绪爆炸,父母也要告诉自己没关系,要多鼓励自己,温暖的接纳自己。

只要父母在不断地努力,假以时日,情绪控制力一定会越来越好。而孩子也是在不断的成长发展中,父母的改变他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能敏锐的感受到父母的变化,即使曾经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受过伤,父母的改变也能帮助他们抚平创伤,重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别等到孩子长大了,彻底失去对父母的依恋了,才责怪孩子冷漠疏远。亲子关系发展到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悲哀。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即使是情绪化父母,也放下自责,现在开始努力,去拥抱受伤的自己,再好好对待你的孩子,一切都来得及。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60分妈妈月华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60分妈妈月华”
如未经授权转载,将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60分妈妈月华】畅销育儿书作者,国家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著有《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专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学习力培养及身心成长,也关注妈妈的心灵成长,健康的母婴关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宝宝。如果你想孩子身心灵都能更健康,关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