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句话呀,道出吕布的勇猛无敌。
前三国里,论武艺,根据演义的描写,吕布是无敌的存在。
吕布曾独战刘关张,独战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六员曹将,辕门射戟。这些桥段,尽显吕布勇武风采。
至于马超,曹操曾评价"马超不减吕布之勇",可见其牛逼。
数合刺死李通,八九合败于禁,二十合张郃败走。与张飞、许褚大战数百合,演义虽未明写胜负,实际上马超胜了。因为在酣斗之际,曹操、刘备做了小动作,让张飞、许褚或歇息,或换马。许褚输得更明显,赤膊上阵,体力不如马超,无赖打法。
因此,按演义描写,论武勇,吕布第一,马超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演义里谁是武勇第三呢?
有人说是关羽,有人说是张飞,有人说是赵云,也有人说是典韦,甚至是孙策、太史慈、文鸯、黄忠、颜良等人。
东疆珠认为赵云可排武勇第三!
理由:赵云刚出道,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秒杀高览;长坂坡单骑救主,七进七出,斩杀曹将五十余名;汉水救黄忠,张郃、徐晃胆寒退却;以老年之身,独斩韩德父子五人。这么说吧,赵云的身影,几乎纵贯三国全过程,是演义浓墨重彩描写的人物。
罗贯中对关张、黄忠、典韦等人的勇武,也有精彩的描写,但和赵云比起来,总感到欠缺些什么。原来呀,赵云的沉稳英俊,使读者更加卖他的帐。
分析到这里,大多数读者应该能接受赵云在演义里武勇第三的评定。
但在三国正史里,赵云的武勇,恐怕进不了前十名。
按《三国志》的描写,关张是万人敌,应排冠亚军。这第三嘛,当然属于吕布了。后面典韦、颜良、许褚、孙坚、文丑、张辽、庞德、孙策、太史慈、周泰等人,都比赵云强。
统领白毦兵的陈到,也比赵云强。
究其因,赵云在演义里被神化了,马超也被神化。正史里,马超连和许褚一战的勇气也没有。
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操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三国志·许褚传》
看到了吧,超不敢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贯中为了尊刘抑曹,极力神化刘备阵营的人才,而对曹操阵营的人才,或讽刺,或弱化,或不写。
至于东吴,罗贯中借关羽的话"江东鼠辈,何足挂齿"表明了态度,在关羽眼里,东吴是吴狗,虎女怎嫁犬儿!
于是乎,东吴阵营的人才,几乎全被贬低,只说了鲁肃、丁奉等人几句好话。
因为刘备人才库匮乏,罗贯中挑出刘备的保镖赵云,大力神化,把赵云描写成无敌的存在,大谬!
陈到明明是保镖首领,但罗贯中把陈到删除,演义里没提陈到一次,更别说出场了,这是为何?
为了神化赵云的需要!
在演义里,赵云出现的地方,总是主角。
公孙瓒遇到少年赵云,保全性命;刘备在荆州鸿门宴里,因为赵云脱险;赵云拿了诸葛三个锦囊,使刘备带着娇妻孙尚香,从东吴返回荆州,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截江夺阿斗;赵云不近女色,智取桂阳;救下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使张郃、徐晃恐惧。总之,没有赵云做不了的事,没人能遮住赵云的光环。
在电视剧《武神赵子龙》里,极尽美化赵云之能事,把赵云的造神运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人物被神化,被歪曲,这是历史人物的悲哀。
如今在三国迷里,赵云粉丝众多,主要停留在对赵云武勇的膜拜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民族,靠冲冲撞撞、打打杀杀,不可能培养出充满智慧、理性的高素质人才。
在《三国演义》里,武将之间的水平高低,往往靠单挑,凭个人武勇,包打天下,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真实的历史战争场景,武将大多藏在士兵后面,指挥士兵冲杀。如果武将凭血气之勇,靠什么幼稚的单挑,一旦阵亡,会严重动摇军心,导致战争的失败。
在特殊情况下,一些武将指挥敢死队,带头冲锋,对扭转战局,有一定作用。但放在大的战争场景里考察,一名有水平的武将,很少冲在队伍的前面,这是历史的事实!
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
因为《水浒》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发生和创作时代的苦难,带有一定的灰暗色调,少年读了可能会感到前途渺茫,产生悲观情绪。
"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当年牛逼情景,产生英雄迟暮的痛苦,所以老不读三国。还有三国阴谋诡计太多,看了使人工于心计,不利于培植美好心灵。
神化赵云,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