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H6最初原型是前苏联于1950年开始研制的Tu16,1958年中国与前苏联签署引进图-16型轰炸机及生产许可的协议,但因为当时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工程放缓,到1963年后才重新启动,1968年底首架H-6试飞成功,1969年批量生产装备部队,目前已经再原来的型号上发展出了H-6D/H/M/K/N/J等型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H6家族。仔细算来,从H6首飞到如今已经过去了52年,换作俄罗斯来计算的话已经达到了70年,属于一款不带任何水分的“老古董”机型。

对比国外轰炸机,H6的确没有一点优势。无论是美国的B1B、B2,还是俄罗斯的图22、图160都堪称是经典机型,要么拥有大载弹量可以达到三倍音速突防,要么隐身,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H6直到改进k型号使用俄罗斯D-30KP-2发动机时才拥有接近超音速飞行能力,载弹量与作战半径分别达到15吨与3500公里。在这之前,H6载弹量仅有9吨,还没有美国F15E和我国歼16D多,说它是战略轰炸机是不准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6虽然与世界先进轰炸机相差甚远,但却是我国目前拥有的唯一一款轰炸机,拥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至少在H20正式服役之前这一现实不会改变。而且即便是后者服役,主力仍然是H6,毕竟两者的使用条件不同,H6适合常规出动,H20非特殊情况很难出动,两者间的使用条件也决定了隐身轰炸机始终无法全面替代常规轰炸机。这一点很好证明,就拿美国空军来说,他们在执行轰炸任务时基本选择B52与B1,B2服役20多年就执行了3次作战任务,可见其中差别到底有多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拥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常规战略轰炸机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依靠我国目前拥有的科研能力并不难研制出更加先进的常规轰炸机。西飞能研制成功运20,H20也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事实。那么,没有研制更先进非隐身型号的原因在哪里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战模式改变。随着各类防区外武器的发展,巡航导弹和制导炸弹的射程都很容易超过100公里,普通的防空导弹根本无法对远距离发射这类武器的轰炸机造成有效威胁,这类“防区外”武器使得轰炸机作战时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这样就造成了作战平台本身先进或落后并没有太大区别。

二,没有太强的紧迫性。我国拥有大量的各类弹道导弹与火箭弹,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达到作战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顶替了轰炸机的任务。因此,换装更先进常规轰炸机的想法并不迫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费效比欠佳。我国目前一共装备了几百架H6,还将它改进成电子侦查,加油这类特殊飞机。如果想要研制一款新机来替代它的话,仅仅是研制需要的时间和经费都是一项巨大的投入,等到它正式服役代替H6更是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到时候作战模式是否会发生改变实难猜测。这样一来,投入与产出就显得很不匹配。

国家没有研制新型常规轰炸机计划,也就意味着H6还会继续翱翔在天空很长一段时间。至于有多久?笔者估计至少还有二三十年。其实不仅是我国,美国也是差不多走的这种路子,B52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品,按理说放在美军这种追求最先进装备的军队当中来说有点不合适,但事实上美军不但没有嫌弃这款老古董,还要求将它进行改进服役到本世纪中叶,到了那时真的是一款“百年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