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种类不同,对磷的吸收能力和吸收数量也不同。同一土壤上,凡对磷反应敏感的喜磷作物,如豆科作物、甘蔗、甜菜、油菜、萝卜、荞麦、玉米、番茄、甘薯、马铃薯和果树等,应优先分配磷肥。其中豆科作物、油菜、荞麦和果树,吸磷能力强,可施一些难溶性磷肥。而薯类虽对磷反应敏感,但吸收能力差,以施水溶性磷为好。某些对磷反应较差的作物如冬小麦等,由于冬季土温低,供磷能力差,阶段又需磷较多,所以也要施磷肥。有轮作制度的地区,施用磷肥时,还应考虑到轮作特点。在水旱轮作中应掌握“旱重水轻”的原则,即在同一轮作周期中把磷肥重点施于旱作上;在旱地轮作中,磷肥应优先施于需磷多、吸磷能力强的豆科作物上;轮作中作物对磷具有相似的营养特性时,磷肥应重点分配在越冬作物上。

分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物主要吸收以HPO和HPO形态存在的磷酸根离子。大多数作物吸收HPO的速度比吸收HPO的速度快。作物还能吸收有机磷,但数量很少。作物在整个生长期内都可吸收磷,但以生长早期吸收为快。当作物干物质积累到全生育期最大积累量的25%时,磷的吸收就达到其整个生育总吸收量的50%,甚至80%。因而苗期磷营养效果异常明显,甚至在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时仍会出现缺磷症状,生产上应强调磷肥及早施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种肥、基肥为主,根外追肥为辅。从作物不同生育期来看,作物磷素营养临界期一般都在早期,如水稻、小麦在三叶期,棉花在二~三叶期,玉米在五叶期,都是作物生长前期,如施足种肥,就可以满足这一时期对磷的需求,否则,磷素营养在磷素营养临界期供应不足,至少减产15%。在作物生长旺期,对磷的需要量很大,但此时根系发达,吸磷能力强,一般可利用基肥中的磷。因此,在条件允许时,1/3作种肥,2/3作基肥,是最适宜的磷肥分配方案。如磷肥不足,则首先做种肥,既可在苗期利用,又可在生长旺期利用。生长后期,作物主要通过体内磷的再分配和再利用来满足后期各器官的需要,因此,多数作物只要在前期能充分满足其磷素营养的需要,在后期对磷的反应就差一些。但有些作物如棉花在结铃开花期、大豆在结荚开花期、甘薯在块根膨大期均需较多的磷,这时我们就以根外追肥的方式来满足它们的需要,根外追肥的浓度,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和小麦以及果树的喷施浓度为1%~3%。双子叶植物如棉花、油菜、番茄、黄瓜等则以0.5%~1%为宜(以过磷酸钙计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低,但磷肥的残效比较强,叠加利用率很高,比氮、钾利用率都高。在一个轮作周期中,应该统筹施用磷肥,应尽可能地发挥磷肥后效的作用。如在水旱轮作中,把磷肥重点分配在旱作上,因为淹水条件下,磷的溶解度增加,利用旱作残效更好;在旱旱轮作中,将磷肥重点施在对磷敏感的作物上,比如小麦-棉花轮作,重施在棉花上;在连续旱作中,将磷肥重点施在冬季作物上,因为一是磷的有效性与温度关系密切,低温磷的有效性低;二是磷能够提高作物的抗寒能力,有利于作物越冬。在禾本科-豆科轮作中,磷肥应重点施在豆科作物上,从而增加豆科作物的固氮能力,这叫以磷增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