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煨排骨汤,算不得汤中的极品,却最为市井人家崇尚。无汤不待客,无汤不过年。那一大铫子,清香扑鼻的藕汤,在幼年时就植入了几乎每个武汉人的味觉里。他关乎美食,也关乎温暖、亲情,它更是伴随着每个武汉人成长的家乡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莲藕排骨汤,洪湖的藕是淡粉色,软糯香甜

简单的百科一下武汉,武汉是一座相当有特色的城市,因为长江和其最长的支流汉水横贯了汇起,所以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局面。李白曾经在此写下了“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两句诗,因此,武汉自古被称为江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

武汉三镇中的武昌是武汉的文化中心,这里边有著名的武汉大学,还有华中科技大学。景点也相对比较集中,包括了黄鹤楼、东湖首义广场、湖北省博物馆,包括什么楚河汉街、武汉欢乐谷等等。汉口的历史上一直是商业中心,这里面商街林立,包括过去的汉口租界就位于江汉区中山大道。所以汉口现在还有很多欧式风情的建筑。汉阳一直是武汉的工业中心,在洋务运动期间呢,张之洞就在这里边建立了大名鼎鼎的汉阳钢铁厂,汉阳兵工厂,包括我们知道的抗战时期的主要武器汉阳造,就得名于此。另外呢还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包括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大学的樱花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是武汉的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文物其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琴台全景图

武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相当丰富,包括汉秀、高桥狮子、高龙、牌子锣鼓、归元庙会、木雕船模等等五六十项,武汉热干面也是其中之一。当然对于广大的吃货来讲的,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一下武汉的美食,武汉有著名的八大名吃: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四季美的汤包、蔡林记的热干面、顺香居的烧麦、福庆和的牛肉豆丝、小桃园的煨汤、田启恒的糊汤粉、谢荣德的面窝。除此而外,欢喜图啊,让鸭脖子、武昌鱼啊,排骨藕汤啊,泓杉菜才炒腊肉啊,小龙虾等等,也非常的有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鹤楼

网络上有武汉人这样说:昙华林似乎知道文青们的忧愁,户部巷专坑外地的某某某,游客们喜欢从长江大桥的这头走到那头,街怎么逛也逛不够,街道口永远都是堵成狗,地铁总是这里修完那里修,司机能把公交开出120的节奏 ,武汉的妹子除了狂野其实还有那么一点温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昙华林

有关昙华林的传说,有两种,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大多种植的是昙花,因为多而成林,加之古时花与华是通假字,故而得名。第二种说法,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遂有昙华林。

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形容昙华林”在整个世界里还有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景色,等待着摄影家和探险家”。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如今的昙华林在武昌区的西部,在湖北中医药大学旁边,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之间。随两山并行,成东西走向,而昙华林街则是从武昌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德胜桥,全长一共1200米,也是明洪武四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昙华林的小店和人像

如今昙华林已经是一个静静坐落在武汉的宁静小街,各式各样的咖啡小店等着人们进去做一做。还有各式各样的店,有着自己独特的装修,比如有名的鲜花饼店、独具特色的咖啡馆儿、创新的热干面馆等等。想一想啊,在一个有着温柔阳光的下午,坐在咖啡店里,看着墙上的明信片是多么惬意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户部巷的游客

户部巷是很多来武汉旅游的人的必游之地,吸引他们的是这里众多的武汉小吃户部巷,户部巷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有很好吃当地的特色百年老店,但是不一定每家都是正宗的。之所以特别火,就盛在全,你可以尝到各种当地的美食以及其他风味的小吃,比如说热干面、牛杂粉,糊汤粉,还有豆皮,鸡蛋灌饼、炸饺子等等,还有近年来驰名全国的周黑鸭也在这里安家落户。

在我的印象中,我觉得武汉给人最深刻的就是过早了,过早就是吃早点。这里的早点,非常的丰富,油条、面窝、烧卖、汤包、豆皮、热干面、牛肉酱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拉面,打卤面,包子、馒头、花卷等等各种各样的早点。再加上武汉人充满创意的早点搭配,形成了武汉过早的独特魅力。

不过老武汉人,过早要是能喝上一碗莲藕排骨汤,那是一个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