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三星发布的Galaxy Note 20 Ultra 5G搭载了号称“康宁有史以来为移动设备打造的最坚固的玻璃”。从2007年初代iPhone引入玻璃面板作为屏幕防护材质到现在,玻璃盖板早已成为华为、小米、荣耀等品牌多款5G手机的重要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几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在性能、体验感等各方面不断创新与发展,这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盖板玻璃,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是抗摔性、厚度、外观,还是功能……

抗摔性:2米摔下来完好无损

2010年推出的iPhone4,一改前三代iPhone的设计,首次采用了“玻璃+不锈钢+玻璃”的结构,引领了未来10年的手机设计方向,但由于玻璃的抗摔性能较差,当时未能带动整个手机产业盖板玻璃化:根据第三方保修公司SquareTrade发布报告,iPhone4的故障率比iPhone 3GS高68%,其中“屏幕碎裂”是最容易发生的故障。

随着技术的发展,盖板玻璃通过优选玻璃成分,比如采用高铝硅酸盐或锂铝硅酸盐成分,以及离子交换进行化学钢化后,盖板玻璃的硬度、耐磨损性和抗摔性显著增强。以康宁的大猩猩玻璃为例,2018年推出的第六代大猩猩玻璃最高抗跌落高度为1.6m,而近日推出的全新一代大猩猩玻璃——Gorilla Glass Victus,在实验室测试中,能从高达2米的高度跌落至坚硬粗糙的表面并保持完好。

厚度:从毫米尺度到微米尺度

与抗摔性能增强相反的是,玻璃厚度在不断缩减,超薄玻璃成为主流。据MRFR公布的报告,2024年全球超薄玻璃市场规模将预计达207.998亿美元,0.5-1.0mm厚度段的产品将占据智能显示终端使用玻璃的主导地位。

按业内标准,通常将厚度小于1.2mm的玻璃称为超薄玻璃,其中,厚度大于1mm的超薄玻璃一般为平面玻璃,厚度在1到0.2mm之间的超薄玻璃可实现弯曲,而厚度小于0.2mm的则拥有可折叠的特性。通过特殊工艺手法,超薄玻璃实现了从平面到弯曲再到折叠,甚至从毫米尺度到微米尺度的跨越:三星推出的用于折叠屏的UTG超薄柔性玻璃,据称,厚度不到100m,可能的显示厚度为30m,相当于人发的厚度,可折叠20万次。

外观:从2D到2.5D、3D

最早,初代iPhone搭载的玻璃主要还是“纯平面,没有任何弧形设计”的2D玻璃,直到2011年,诺基亚N9率先使用2.5D玻璃屏幕后,弧面玻璃开始走进大众视野,而苹果iPhone 6的采用,则使得“中间是平面的,但边缘是弧形设计”的2.5D玻璃迎来真正的爆发期。2015年,三星Galaxy S6 edge的问世,又将另一款玻璃——“无论是中间还是边缘都采用弧形设计”的3D曲面玻璃成功带入大众视野,由于新颖时尚的外观,有助于实现更高屏占比,以及与当下主推的柔性OLED屏的契合性等优势,成为近两年来不少中高端手机盖板选择,并催生了许多经典的屏幕“杰作”,如vivo Nex3以及mate 30的瀑布屏、小米Mix Alpha 的环绕屏。

功能:抗反射、抗眩光、防水多功能集成

乔布斯在初代iPhone上使用玻璃盖板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屏幕,在通过离子交换、涂各类功能膜等特殊处理之后,当下玻璃盖板
不再是单一的防护功能,可集抗反射、抗眩光、防水、防雾、防指纹污染、自清洁等多功能为一体,而且在颜色上还被赋予了无限的可能性,比如各种渐变色、流光色等。

此外,手机盖板玻璃检测也开始智能化。尽管目前还是以人工为主,但已有不少盖板头部厂商开始尝试使用智能设备检测。“8K/16K高分辨率线扫相机快速对传输带上的玻璃全方位扫描,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快速工业缺陷检测算法,对抓拍到的高分辨率缺陷图像快速分析处理,随之,在配套的显示器上,各类缺陷的位置、大小、形状等信息都被一一标识出来……”图麟科技手机盖板玻璃智能检测设备正在某盖板厂商实际产线对产品进行检测,可较传统检测提升30多倍,能够检测95%以上的各类缺陷,稳定最小检测缺陷为10μm,产品出厂良率可达到99.5%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下,智能显示终端正向集成化、柔性化、智能化、轻薄化方向发展,玻璃在各项性能以及检测上的突破,有助于智能显示终端更好地成为触及数据源头、感知万物动态的第一入口。未来,是否带给智能显示领域更多可能,值得拭目以待。

(本文图片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私信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