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生前是晚清重臣,死后国内外对他评价都颇高,大概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下葬55年之后,尸首会被人挖掘出来,用拖拉机拖着游行,直至尸骨无存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还要从他修建包拯祠说起。当时的这个晚清重臣还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并没有沦落到万人唾骂的地步,他要给他家乡的宗祠进行修建,也是没有人可以指责的。后人猜测,他修建包拯祠是不是因为自己将来的坟墓会建在包拯祠的附近,因此才对包拯祠的修建格外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跃进时期,人们要在他的墓穴旁边修建钢铁厂。当时的人们对于他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耿耿于怀,对于他的墓穴,自然也有不一样的想法。在得到上级领导的批示之后,当地的生产队开着挖掘机,把这个晚清重臣的墓穴给挖开了。不过,其实他的墓穴里面并没有太多的陪葬品,他的尸骨裹着黄马褂,本身的自传册子放在了枕头之下,棺木中只放着一把宝剑、几枚铜钱、一副眼镜、一块怀表和一根拐杖罢了。墓穴中的东西被悉数上交,而对于他尸首的处理方法,人们却又不同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这个晚清重臣的尸骨被拖出来,连着拖拉机,在大街上拖行,“游行示众”。就这样在大街上溜达了一圈之后,等到停下来,他的尸骨已经不成人形了,最终可以说是落得了一个尸骨无存的下场。现在,我们跳出了当时时代的限制,全面客观地去评价他,可以看出这个人身上的矛盾。他既是一个忠心的大臣,其实也是一个爱国者,可惜置身于那样身不由己的情况之中,为了保全国家大局,不得不在敌人面前,对于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一再退让,把中国的很多土地拱手让给了侵略者。那么,百姓对于这个晚清重臣的厌恶,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如上文所提及的,他签订了太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不管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他所造成的结果都是沉痛的,是令国家蒙羞的,这也是很多人无法原谅他的主要原因。另外一点,他其实是当时晚清重臣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晚清朝廷腐朽落后,已经被称作是“洋人的朝廷”了,他却没能规劝太后与皇帝,其实已经沦落成了“洋人的走狗。”现在有人说,李鸿章其实是在错误的局势下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是无罪的。你们认同这个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