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清到一半听到手机响了,工作人员就拿起手机玩,还带着指套,玩完手机又开始清痘,搞的我第二天一起来全发炎冒白尖了"。

"工作人员操作前后不对手部进行消毒,直接就给消费者洗脸了,甚至操作结束后,敷用的产品也不予以擦除"。

近期,中国网曝光了美团医美上的一些用户投诉,不仅是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而且出现了"部分美容师不具备执业医师许可"、"部分医美机构超范围提供服务"等严重问题。截至2020年8月10日,黑猫投诉平台关于美团点评的累计投诉量就达24761个,其中相当部分是关于美团平台上的医美业务投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赚快钱的盈利模式,美团医美加速跑马圈地

为何关于美团医美的投诉和曝光特别多?这或许与美团医美的盈利模式有关。据其一季度财报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美团营收168亿元、亏损16亿元。比起共享单车和受疫情影响的到店餐饮业务,医美显然更有诱惑力,已经成为美团押注的重点业务。目前,美团医美主要通过广告来实现盈利,这当然是建立在美团强大的流量基础上,通过对自身流量的引导,从而快速实现变现。

在医美领域,千团大战出身的美团也玩起了最擅长的流量操作,以大手笔"撒钱"、铺天盖地"营销"、囫囵吞枣"合作"的跑马圈地三部曲,进行"扫荡式"扩张和"短平快"圈地变现。

首先,今年618期间,美团不惜血本放出1亿元补贴,覆盖近20万医美商品、近1200万用户。当然,美团的砸下去银子也溅起了水花,据美团医美《2020年618美丽重启消费报告》显示,618活动期间,美团医美线上交易额超过21.7亿,同比增长133%。而一年前的618大促期间,美团医美的交易额还只有6.7亿元。此外,美团医美还推出分期付款服务,培养用户"花明天的钱求美"习惯,进一步扩大流量。

其次,疯狂宣传也是美团医美的另一个套路。近期,央广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多家媒体,曝光了美团医美"隐秘的角落"——入驻美团的医美机构,有的使用了医美广告中禁止使用的"美白针"、"溶脂针"等词语,有的偷换概念,在广告中出现"水光"、"三文鱼"、"婴儿"等字样。此外,"复颜针"、"少女针"、"熊猫针"等国家并未批准的针剂,也出现在美团机构的营销宣传中。对此,美团医美睁只眼闭只眼,不仅没有及时清理门户,还有助力机构暗渡陈仓之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美团不断加大机构合作力度,在圈流量的同时也大力吸引机构入驻。据美团公开数据,截止2019年末,美团医美业务已覆盖近400个核心城市,合作的医美及医疗类机构数量达到了11000家,覆盖皮肤管理、抗衰老、玻尿酸、体检、口腔等多个细分品类。而据艾瑞咨询《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2020》显示,2019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000家,全国有超过8万家生活美业店铺非法开展医疗美容项目。美团医美从2018年成立医美业务部,到2019年合作医美及医疗机构11000家,这些机构中有多少是正规医美机构,还有多少"生美"和黑医美?细品之下,结果不得而知。

流量作恶难解医美之殇,美团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医美是100%的医疗行业,医美机构应获得国家认可的资质,医生也经过十余年学习和实践才走上工作岗位,这本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技术流"行业,却被美团以"圈地流"模式颠覆到面目全非,入驻的美团机构鱼龙混杂,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优劣。

"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无差别准入,让美团医美赚得盆满钵满,但最后受伤的却是消费者。医美领域是一个"重决策消费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门槛和行业利益纠纷,消费者在美团上选错了一家理发店,顶多会被群嘲几天。但是,如果在美团上选错了医美机构,付出的不光是极大的金额损失,更会对消费者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据中国美容整形协会统计,2019年,有2万件由于医疗美容导致毁容的投诉记录。全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19年医疗美容行业的投诉数量在6138件。业内人士调研发现,国内医美行业事故绝大部分出自黑医美机构,平均每年非法医美机构致伤致残人数大约有10万之众,且大多数消费者投诉、报案无门,最后只能选择沉默。

实际上,在与消费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美行业中,保障消费者安全和健康是医美从业者最重要的工作。而美团机构却本末倒置,究其原因,一些平台从小美容院干起,看到医美行业收益丰厚,就疯狂闯入,全然不问资质、技术、合法合规等从业基础。这些涉嫌违规,甚至违法的黑医美机构,也被冠以"美团机构"的称号,但人们不能容忍美发按摩的手艺人,摇身一变成了专业医美医生。

收割流量红利一时爽,一直收割恐怕真得问问是否经得起市场考验了。美团机构每一次获利的背后,都有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也会让所在的平台引发巨大的信任危机。"技术型"的医美行业,容不得跑马圈地的浑水泛滥,如果继续拿消费者的健康做试验品,这样"作恶的流量"恐怕最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