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描述了秋冬时节香格里拉牧区的三户人家,有着60多头牦牛的达瓦,让女儿去上大学的藏族妇女央宗,玩马30多年并正在准备赛马的向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格里拉市普达措国家公园

冬天即将过去,达瓦夫妇就迫不及待想去寻找牛群了,准备把孩子们找回牧场,经历了一个寒冬,不知道牛群是否还安然无恙。生长在高寒山区的苔藓类植物,在冰冻环境下依然保持着葱郁翠绿。达娃、牛群和松萝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生命密码,无论相隔多么久远的时间和空间,在松萝的指引下,达娃大爷每次都能顺利的找到他的牛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达措国家公园里的牦牛在湖边吃草

见到了久违的亲人,牛群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和亢奋,他们围着达娃大爷用眼神和喘息,表达着对他的思念和欢迎。此时,达娃大爷悬了几个月的心,终于放下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欢乐,让之前的担心与孤寂瞬间烟消云散。达娃大爷和孩子们团聚了,央宗的女儿也快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格里拉姑娘虔诚祈祷

春风,为春天启幕。但在高原,却还是吹着刺骨。远方游子的身影,就这样,随着风,来到了母亲的眼睛里。6年前,央宗的女儿鲁茸高中毕业,考入了西藏大学。毕业后她就留在了西藏工作,现在是西藏拉萨市郊的一名公务员。迪庆高原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家外出求学。他们的世界将不再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家乡的雪山草地会变成记忆深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族女大学生

尽管央宗说自己已经习惯了如此辛苦的生活,但很显然他并不愿意自己的女儿重复自己的生活。央宗16岁就结婚了,自己在西藏工作的大女儿26岁了,还没有对象,但是她似乎并不着急。45岁的央宗说自己忙到50岁估计就累不动了,到时候他愿意进城去帮女儿带孩子,因为女儿不可能再回到自己的身边生活了,那他就只能是将就对方,来到女儿身边。藏族的家庭模式在悄然发生着的变化,但亲情与关爱一直延续着,且却越发浓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格里拉赛马会

向青期盼已久的赛马节来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牧民们,利用这个机会探亲访友、切磋放牧和赛马的技能。马已不再是当地人生活中必须的交通工具,但对马的爱却依然深藏于血液之中。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则成为他们释放内心的最好方式。这一届的赛马大会,向青带来的是一匹仅3岁的小马,向青说这次只是带它来练练胆子,而不是要和其他马匹一决高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稻城亚丁景区高山牧场

对于这个爱好,向青也有着自己理智的认识。赛马结束了,对向青来说,胜负高低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样一个聚集在一起的场合和机会,谈马、论道,这是他一年一度最高兴的日子。赛马大会之后,牧民们又将走向高原牧场,回归自己的生活。向青的选择和央宗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很清楚,传统的弥足珍贵,但更明白顺应时代,才是理智的选择。

向青说:玩马玩到50岁就不玩了。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够好好读书,读书最重要,能找个好工作,能有自己的饭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格里拉一座古老的寺庙

一个民族的传承,不会因为一些传统的改变而消亡。因为他们的核心文化,依然在延续着。承恩寺是离香格里拉市不远的一处小寺庙,大多数游客并不知道他的存在,这里每天除了听到喇嘛的诵经以外,还会传出藏文的朗诵声。益西喇嘛5岁那年,来到承恩寺出家,如今已经34年了。5年前他和师傅一起在寺里创办了一个藏文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语钟和玛拉

在藏区的农奴社会时期,藏文,只有藏族的上层才有权学习,以至于文化掌握在极少数的人群当中。益西觉得要想普及和传承藏族文化,学习藏文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益西喇嘛的汉话说的不是很好,但他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学习藏文对传承藏族文化的重要性。

他用手指着一个玻璃杯说这个用汉话来表达是最好的,又用手指着一个藏族传统的铜壶说。但这个就必须要用藏文来表达,意思就是说藏文化的精髓,只有藏文才能最完美的去诠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族上学的孩子们

孩子们在学习的绝不仅仅是藏文本身,还有本民族对天对地对人的行为准则。天宽地阔,芸芸众生,每朵小花都有盛开的权力,这些知识将深深的植入他们的内心,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并不断的传承着,生生不息。

雪山养育了这里的万物苍生,受其庇护的子民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出雪山想看到的模样。人和自然,相濡以沫,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应时代的步伐,延续永远的,香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