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经12位皇帝,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康熙,他在位时间最长,也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英明君主,大清在他的治理下,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领土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几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又富庶的国家。尤其是他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所带来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三藩”的裁撤,才实现了中央集权,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变为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不到20岁开始裁撤三藩,耗时8年终于画上了句号。虽然当时成功了,但在如今的很多人看来,却似乎不那么明智,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大家都知道,战争是残酷的,而战火中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的。当时的“三藩之乱”已经影响了小半个中国,8年之久的撤藩行动,再加上清军入关前后,战火就从未停止过,那么这长达几十年中百姓又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可想而知。成功或许可以掩盖事件的影响,却掩盖不了现实,而失败后的现实会更残酷,就像朱允炆削藩一样,未做好万全准备就行动,那么结果只会是江山易主。若单从这一点上来说,康熙这么做的确不明智,但当你了解了三藩后或许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藩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三藩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清朝入关后,需要对付李自成的起义军和南明政府的反抗,若只靠八旗部队是无法战胜的,于是开始大量启用明朝的降官,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实现清廷的统一计划。而这些降官中,当属吴三桂、耿仲明和尚可喜三人功劳最大,所以为了嘉奖他们,就封他们为藩王,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贵两省;尚可喜为平南王,驻扎在广东,后被其子尚之信夺权;耿仲明为靖南王,驻扎在福建,后被其侄子耿精忠继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个藩王经过20年的发展,在地方形成了巨大的势力,甚至能与清廷分庭抗礼,尤其是吴三桂 ,这种局势对于清政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虽然多尔衮和顺治曾经给出过“永不撤藩,子子孙孙世袭爵位”的承诺,但若继续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更何况藩王在各自辖区里的行为已经民怨四起。据史料记载:“云贵督,抚皆听王调遣”,“用人,吏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迟延”。可见当时的吴三桂已经嚣张到什么程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撤藩并不容易实施

撤藩并不容易实施

其实康熙也并不是一上来就想撤藩,他也曾加大了对三藩的约束,比如收回大将军印、同意辞职剥夺权力等等,但两人之间的暗流汹涌,谁都能明白,迟早有一天会被捅破,所以康熙才下决心撤藩,永绝后患。

但是撤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要么一步一步来,要么和平解决,要么武力,这三种无论哪种都有利有弊。第一种耗时太长,第二种并不能根除,第三种劳民伤财,更何况当时三藩的势力,早已耳目众多,一旦风吹草动,可能来不及康熙有所作为就被三藩牵制,不敢妄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还未等康熙决定以哪种方式实施的时候,三位藩王不知是不是提前得到了消息,竟然前后脚相继提出撤藩。如出一辙的举动,康熙亦然知道他们是试探之意。如果不同意,那么撤藩就无法进行下去,造反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同意,难免会引起集体反抗。或许是太血气方刚,康熙果断决定同时撤藩。在《清史稿》中曾记载:“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可见,康熙当时是想明白了的,只不过他低估了三藩实力,没想到这一平乱竟用了8年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藩之乱

1673年,62岁的吴三桂正式起兵,不到一个月就拿下贵州全境,后来更是势如破竹,很快拿下了中国的半壁江山,清廷危在旦夕。若不是他犯下的两个错误,可能清廷真的就改朝换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他建国号为周,反清复明的谎言不攻自破。之前响应他号召的那些人自然没了士气。而且士气这东西会传染的,久而久之,可想而知,整个军队的士气都大不如前。

二是滞留松滋三个月。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让吴三桂的军队失去士气,让清廷得到喘息。当吴三桂去世后,吴军内部的分裂,更是无法抵挡清军的反扑。结果1681年,三藩之乱画上了句号。

其实,与其说是三藩之乱,不如说是吴三桂之乱,因为这里面他才是主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结

三藩除了以权谋私外,每年的花费是朝廷总收入的40%,当朝廷让其裁军的时候,还拒绝了。这样的消耗长此以往,会拉垮朝廷,造成国库空虚。可见,撤藩是势在必行。当时的齐撤藩之举虽不是最好的办法,但何尝不是最好的一条路。他可能最大的失误,就是还没对三藩反叛做任何防御措施,三藩就起兵了。
不过幸运地是,最终还是平定三藩之乱,结束了南方分裂局面,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