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因此,中政教育专家帮助广大考生梳理古代重视生态文化的相关内容,以便于考生进一步应用,增加文章写作的深度和文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承载希望,放飞梦想,成功上岸

第一、古典名句

《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强调通过分析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自然的法则是根本。

《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即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进池塘捕鱼,鱼鳖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木材便使用不完。

《荀子》——“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即草木开花生长之时,不能进山林砍伐,不能砍伐幼苗,不能断绝它们生长。

《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强调要顺应天时,按照规律办事,就会事半功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人立志,万夫莫敌,旗开得胜

第二、典章制度

虞衡制度: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周礼》记载,设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秦汉时期,虞衡制度分为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虞衡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保护自然律令: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态度始于能力,奋斗才能成功

第三、古代中外案例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使得我国古代一度辉煌的楼兰文明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