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小米电视大师系列第二款超高端产品——小米透明电视来了。发布会现场,雷军用手与电视中蝴蝶交互,如梦似幻,非常炫酷,引一票圈外网友震撼之余,不禁发出疑问:电视怎么能做到既透明,还能高清显示的?

自发光体质的OLED

据介绍,除了将传统电视背后主板、扬声器、背板等元件等不透明组件转移外,小米透明电视还采用了一块55英寸的透明OLED屏幕。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不需要背光源可自发光,具有材质薄、色彩丰富、低能耗等特点。小米电视大师系列首款产品也采用了OLED屏。

OLED基本结构包括铟锡氧化物(ITO)玻璃基板、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低功函数的金属阴极五个层次,而透明的OLED一般则是在OLED基础上采用了透明的组件(基层、阳极、阴极),驱动方式同普通OLED一样,当它通电时,光线可以双向通过,正反两个方向均可看到显示内容[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小米从整体上精细化了OLED像素设计,缩小像素,从而预留出透明区域,实现了极高的透明度,同时,OLED自发光特性让屏幕拥有150000:1对比度,以及无限大的动态对比度,画面明处和暗处都可以显示更丰富的细节。其实,能做到透明显示的材质还比较多,但为什么偏偏是OLED?

透明显示技术大PK

“关闭时就像是一块悬浮起来的透明玻璃;开启后除了能看到显示画面外,还能看到背后的物体”,除了OLED,PDP、LCD、Micro-LED等技术,其实也能够实现以上显示效果:

PDP显示屏工作原理类似于常见的日光灯,只要把面板中不透明的电极、荧光粉、阻隔层替换掉就可以实现透明显示,韩国大田科学技术院在2011年研发出透过率接近63%的PDP显示屏;LCD属非自发光的显示技术,业界主要采用去除背光源或对背光模组进行重排来实现透明,京东方在2012年就曾展示出国内首款32寸透明液晶显示屏;Micro-LED 是微发光二极体显示器,属于自发光的显示技术,由于发光像素尺寸极小,极具制作透明显示器的先天优势,天马就曾在SID 会议上展示过7.56寸透明度达60%的Micro-LED 显示产品[2]。

不过,四种技术比较,在业内人士分析看来,Micro-LED技术虽是当下热门,但还未成熟,在晶粒良率、三基色显示化、巨量转移等方面,还需一段时间的技术沉淀;PDP技术产品在显示密度、可视角度、能耗、亮度等方面不敌OLED,特别是在产品理想厚度上,OLED可以不到PDP的十分之一;而LCD与OLED对比,OLED综合显示效果相对更好,近几年,创维、长虹、康佳、索尼、华为、小米等几乎所有主流品牌都陆续加入OLED电视阵营,OLED俨然成为高端电视产品的代名词,但是否成为未来主流未可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

不过,OLED透明屏虽然很炫酷,但价格很“赶”人:这款号称“全球首款量产透明电视”售价高达49999元。许多网友大呼买不起的同时,也在质疑其实用性。某知乎网友直言道:“家里用透明电视,是为了看清电视墙长啥样吗?”不过,OLED透明显示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比较可观,如高端品牌连锁店、商业中心、汽车4S店等场景,现在已经可见其身影。

OLED缺陷检测智能化有点“费脑”

随着工艺的不断革新,产品良率及生产产能的逐步提升,OLED带给了显示领域更多可能。除了智能电视领域,它还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车载显示等智能终端上,以智能手机为例,根据HIS的预估,2025年OLED的渗透率将提升至73%。

但在OLED制造环节基本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前提之下,主要依靠人工的缺陷检测环节可能会影响其快速响应市场,但实现智能化检测需克服诸多难点:

一是缺陷类别较多。OLED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缺陷类别比较多,且差异明显,实际生产检测过程中不但要准确地检测出缺陷而且还要在判别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归类划分;二是缺陷提取困难。部分缺陷的特征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难以提取,现阶段的算法也很难覆盖到所有种类的缺陷,精确性和稳定性能难以保证;三是与实际生产快速节拍的适应性。OLED 的生产效率较高,这对检测的实时性要求就很高,需要与生产过程相适应,且与其他领域的一些离线图像算法在快速性与准确性上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四是设备的兼容性。OLED 的应用范围很大,其尺寸和分辨率的分布较广,需提高检测设备对多种OLED 屏的兼容性,但目前的检测设备更多的只是针对某一单一生产线进行定制的[3]。

图麟科技团队核心成员专注显示外观智能质检领域研究至少20年。依托领先的视觉算法、光学系统、精准控制系统等多项原创技术,图麟科技已推出盖板玻璃检测解决方案、OGS/CGS/TP贴合前检测解决方案、LCM成品检测解决方案等,且部分智能检测设备已在华为、苹果等相关盖板厂商实际落地应用。目前,正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落地测试等,来推动显示更多细分领域外观缺陷检测智能化。

参考资料:

[1].杨磊. 解密OLED[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 307(07):59-63.

[2].李伟章. 透明OLED显示发展现状及技术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

[3].欧阳韬. OLED显示屏缺陷检测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