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时候,有过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跑塑胶跑道,一次去长江,第一次做轮渡,第一次投掷标枪,第一次背越式跳高。。。能记忆那时候这么第一次,是因为那时年轻,事情都很新奇,想不到这个年龄段了,重拾了那时的感觉。

说起棒球,给我的感觉相似跟橄榄球类似,都像是一个高雅的运动。运动员穿着白色的裤子,竖杠条纹T恤,压得低低的棒球帽。。。记得刚来北京上学,第一印象是想学习下这些以前没接触到的项目,比如橄榄球,比如赛马。赛马是因为学校后边有个马场,遗憾的是除了在学校里见过几匹高头大马之外,跟赛马的渊源就这样止步了;至于橄榄球,因为刚入校的时候,橄榄球社团没有招新,后来也无缘参与,就一直疏远了。棒球亦是如此,虽然从电视电影上了解不少,但规则一直没有搞明白。皮特主演的《点球成金》把一个棒球职业经理人饰演的有些感同身受,但就是一直没有机会接触这项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接触拓展训练,在林林总总的项目当中,有些团队研制开发了一个新的拓展课程,叫《优棒团队》,在方案里,对棒球有一定的了解。也电话接触了一些运动员,后来活动没有成行,就一直没有近距离接触。

直到本次团建,才正式接触棒球。我们这次活动有30人,其中只有4人之前接触过,其他人都是小白。在这样的空白背景下,在四个小时的授课时间里,棒球运动,使整个团队都融入其中,激发每个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让参与的人(女生)第二天上楼梯双手攀爬,男生必须按摩才能继续第二天上班,,,这充分说明了大家对这次棒球比赛的记忆犹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致流程是这样的:

1、将三十个人分成四个小组;

2、分组练习基本动作,只有三个,比较简单,投球,接球,挥棒击球;

4、在练习基本动作的时候,讲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本垒、一垒、二垒、三垒);

5、比赛规则比较简单,一队进攻,一队防守。进攻的人先击打球,然后跑垒,从击球位置(本垒)跑一垒,二垒,三垒,再到本垒,得一分。这个过程中,防守的队员接杀或者触杀跑垒的人,阻止对方得分。正规比赛九个人,九局。在团建课程中,每队五个人就可以玩,局数可以根据时间来设定。

我们四个队伍,两两捉对厮杀,我们战胜了一个队伍,进入决赛,最后2分惜败。整体过程大家玩的都很开心,觉得很有意义,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篮球场上可能有人偷偷懒,把球传给会打球的人,自己放松下警惕,但棒球运动不然,参与其中的人需要时刻警惕,全神贯注,随时出击,这也是其魅力所在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与过棒球运动的人,觉得这是个好运动。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广泛开展起来呢?假如说橄榄球容易引起脑震荡(见威尔斯密斯演的关于一个法医的电影),棒球没有身体对抗,没有推广的上限。如果真要找问题的话,有几点是制约,其一,这个是团队项目,玩的话, 至少得十个人,就算传接球,也至少需要两个人;其二,场地需求较高,正规项目,需要田径场那么大,球打飞的话,要捡好久。三,器材较多,棒,球,手套,护具,好好练习的话,还需要发球机,等等。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层面的考虑会小很多。

说回这次比赛。是比赛,就有争胜的欲望。奈何俺膝盖受伤,发挥不出全力,再加上两次关键击打,没有打出非常好的效果,可以说间接导致负两分败北。这个事情,我倒想起了打篮球的一件小事。

大学时代,跟两个篮球专项好友一起打球,碰到几个小孩也在玩,就决定组队一起玩。比赛结束后,我们居然输了。我觉得这两个家伙没用力去玩,的确,他们也没有。当时我因为这件事很生气,跟他们理论了好久,是比赛就要全力以赴云云。后来,随着年龄增大,自己慢慢成为自己所生气的那一类人。全力争胜不再是唯一的活动诉求,慢慢也理解和包容起来。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当你进入一块有人在玩的球场,你不知道他们玩了多久,何时进场的,一场斗牛中,8个人中,可能有一个人刚刚崴了一下脚,可能有人已经玩了四个小时,又有人是年龄可能已经快四十,有人刚吃过饭,也有人刚刚被一帮子专业队的虐过,又有两三个人刚喝过酒,还有人刚到。人们的心态五花八门,虽然全力争胜没有问题,但对你的队友都像你一样做要求,却是个大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在我们接触的人里,我们不知道他们的人生到了哪个阶段,他们何时踏入了“球场”,在游戏之前,他们的状态是怎样,我们只能用普世的价值规范来做好行为准则,在规则内,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