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印度兴起,后流传至中国,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擦出了奇妙的火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今以来,许多人深深的信奉着佛教,一直都是诚心的礼佛,有的还会在家里供奉佛像。这些在家里供奉佛像的人被称为信徒,说到这里可能就会有些人开始疑惑了,难道这些人不是佛教徒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些人还不能成为佛教徒,佛教徒是指最起码要经过三皈依的才能称之为佛教徒。从古至今,佛教徒的数量也是十分庞大的。但佛教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或多或少的在某些地方也有了全新的变化,古代的佛教徒和现代的佛教徒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的佛教徒在心地里就装有大智慧、很聪明,对于古代佛教徒来说他们的受益是实际的。戒律森严,表明了对欲望的彻底禁止。各种戒律几乎把方方面面都包含进去了,每条戒律都在阐释如何理性的将欲念束缚,以达到自我约束的内在和外在的规范统一。古代的佛教徒心境清晰明了,话头更足,无妄念无妄想,每天潜心修行佛法,开阔自己的见识。《法华经》方便品中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古代的佛教徒凝神聚心,一心钻研佛法中的道理,心中自有大道。所以我们说古代的佛教徒的受益是实实在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佛教徒虽然也很聪明,在外面也是能言善辩的,但他们所得到的受益是与古代的佛教徒不同的。现在的佛教徒外表看起来和古代没有什么不同也像一个出家人,对于佛法、佛道的东西也能讲一讲,但他们所得到的受益却不是实际的。虽然他们身为佛教徒,但是心里面还是没有放下社会上那些事情。经书一遍遍的看,佛法一遍遍的学,但欲望和执念依然存在于心中。思想杂乱、内心不纯净,终不能悟道佛法中的大智慧,不能摆脱尘世间的困扰,扔心存妄念妄想。所以说现代的佛教徒并不能得到实际的受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法无边,智慧无边,修佛就是在修智慧。佛的境界不是用语言和思维就可以了解的。潜心修佛,种善缘得善果。就像登山一样,只要有了目标就无需停下脚步,只要不停地走,这路终会走完,目标也终会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