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们只要听到苏东坡三个字,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我们爱他,爱他的豁达从容,随缘自适,爱他的一蓑烟雨,一叶扁舟,当然也爱他的东坡肉、东坡肘子。

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他走到哪里都不缺朋友,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身边总是围绕着各色人群。但是话说回来,朋友很多,敌人也不少。

所以苏东坡的一生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崩逝,宋哲宗开始亲政。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加之高太后垂帘听政以来,群臣奏事只向太后而忽略了哲宗赵煦,再有小人谗言左右,惹得哲宗很不高兴,可谓积怨久矣。

所以哲宗亲政的第二年,即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便一边行“绍述”思想恢复宋神宗新法,一边大力打击元祐大臣,苏轼首当其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岁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的苏轼,在这一年直接被免去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两个官职,并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谪至惠州。

这一年,他已经五十九岁。

在这样的复杂情形下,他写下了这首自怨、自嘲、自解、自宽的《行香子》。算是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阶段性总结。

《行香子·寓意》
宋·苏轼
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
金张七叶,纨绮貂缨。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
成都卜肆。寂寞君平。郑子真、岩谷躬耕。
寒灰炙手,人重人轻。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

行香子,这一起源于苏轼学生晁补之笔下的词牌,却在苏轼笔下大放异彩,为词坛再添几曲传世的经典。

词自苏轼开始,不仅有了词牌名,还有了题目,用以表明词的主旨。这首词的题目是“寓意”。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苏轼有何寓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词的上片“三入承明。四至九卿”,既是引用汉代的司马安的典故(他一生四次官至九卿,人称巧宦),也是苏轼的真实经历,从元祐元年到元祐八年,苏轼三入朝堂作皇帝的近侍之官。如今再度被贬,故而他自嘲发问:你还有什么可屈辱的?但又有什么荣耀呢?

紧接着苏轼总结了自己的原因:一不会溜须拍马,二没有汗马功劳,三没有写文章词赋为皇帝歌功颂德(甚至还讥讽新政),然后也不会用儒家经书走为官捷径(不过,“明经”作为古代选官考试的一种科目,在宋神宗时期已经废除)。

所以活该我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是就算如此又怎样,我也不愿与一群奸佞小人为伍。

于是在词的下片,诗人说,我不如回到成都(老家)学严君平开个占卜问卦的店铺。或者学西汉末年的隐士郑朴在山谷里耕田种地。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那他是真的想归隐吗?不是,他只是寻求一种内心的解脱。但很显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最后诗人告诉了我们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他内心的真意:石炭有死灰不能复燃的时候,也有炙手可热的时候。人也是一样,有富贵贫贱之分。不如传授、学习佛教思想,无牵无挂,无名无利。

“寒灰炙手,人重人轻。”这是世俗所无法避免的,就算你再愤世嫉俗,也无济于事。唯有超脱尘世,看破红尘才能真正从内心自我解脱、自我救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疑惑:苏东坡这是劝人出家吗?

不是!苏东坡这首词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去改变不能改变的现实,有些时候,超越它,不失为一种办法。佛老思想并不是要去出家或者当道士。

人生处处是修行,或者说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