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古语有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生在世匆匆数载,除去理想,便是离不开吃饭这一件大事。在中国人手中,再普通的食材也能被翻出千百种花样,最大地利用起了食材的价值。

在那个没有冰箱的时代,人类很早就发现了低温储存食物的方法,而早在中国商代也已懂得用冰块制冷保存食品了。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冰箱应允人类需求诞生,这无疑延长了食材的寿命。那么,我们不禁思考,在冰箱未诞生前,古人又是如何为食物保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从地下到地上

一、从地下到地上

在动物界,每至深秋时节,诸如松鼠等动物便会开始储存它们的过冬食物,从地上搬到地下或洞穴,留存过冬食用。巧合的是,我们的祖先最原始的储存食物方式与此相似。

新石器时代,工具的熟练使用,农耕与动物的驯化,大大增加了食物的来源,虽说不必再担从前狩猎采集风险,但随之而来面临的还有食物腐烂等问题。寒冷的冬季虽然减缓了食物的腐坏速度,但到了炎热的夏季,肉类等容易发生变质。最开始,古人想到将食物藏于陶器中,食物与空气接触减少,这无疑是减缓食物腐坏的方法之一。但后来,古人又发现藏于地下阴凉,能让食物周身的温度降低,虽说无法到达冬季的低温,但也不失为将食物保质的方法进一步优化。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粮食成了行军打仗的重要部分,《南皮县志·风土志下·歌谣》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将食物藏于地下的方法虽延缓了食物的腐败,但鼠害虫害又是一大问题。于是乎,古人又将粮仓从地下搬至地面,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治鼠害虫害,还能防盗及避免地下潮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贵族的“冰箱”

二、贵族的“冰箱”

在清宫戏《延禧宫略》中,女主角魏璎珞曾为富察皇后设计了便于夏季使用的“冰鉴”。此冰鉴不仅可以冷藏水果甜点,还能为炎热的夏日带来清凉。但其实早在周代便已存在,《周礼·天官·凌人》有载:“祭祀供冰鉴。”。古书《吴越春秋》上又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所提及的“冰厨”虽与“冰鉴”并非同一事物,但其使用原理大同小异。

到了明朝时情,“冰鉴”更是备受王公贵族,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的外观,鉴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鉴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极其精美。再放眼内层设计,冰鉴内挂锡裏防止冰水侵蚀木材,放入冰块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即为食物提供了保鲜,又为夏日增添了惬意清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百姓的储存智慧

三、百姓的储存智慧

冰,虽是储存食物极好的材料,但在古代其珍贵程度不亚于拥有一个“冰鉴”,这普通百姓无权使用的,但民间对于食物的储存自有民间的一套。与将食物放置于冰上方法相似,水储法是老北京人常用的食物储存办法,其做法是在水井边用提篮盛上瓜果,系篮于辘轳上,送下井,使提篮悬浮于冰凉的井水中。井内冷水快速降低食物原本温度,这样既能让食物沾染上水的清凉,又能起到保鲜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沿用至今的另外两种食物储存方式:腌渍法以及晒制与烟熏法。所谓脱水法,主要用于肉类,将食材放置于日头下暴晒或者使用烟熏,减少食材中水分,大幅度的脱水后有利于延长食物的保质期限。而腌渍法则是在使用盐或是糖上下功夫,比如常见的腌金桔,便是使用食盐将金桔保鲜,在储存食材的同时,又使其衍生出药用价值。再比如蜜饯,便是使用大量的糖将各类水果腌制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随着科技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人类在食物储存上所能使用的方法越来越多,常见的巴氏消毒法、真空包装等。先进的科学手段延长了食物的寿命,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良商家趁虚而入,将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添加到防腐剂中,这极大威胁了人类食品安全。反观古人,利用自然与时间的力量,运用智慧创造出不少食物储存配方。甚至于,诸如烟熏与日晒法,从五千年前延续至今。我们不得不去赞叹老祖宗的智慧,同时也要感谢大自然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