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末,果爸和我聊起上上周刚结束的人大早培选拔考试终试(小升初),说到语文方面的考题里,居然大范围的涉及到历史知识。

我刚听到的时候是很诧异的,在我的概念里,文史综合是到高中阶段才会面临的问题。结果没想到文史综合,转眼就是暖暖未来几年要面临的问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完人大附的试题,我发现对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的考察,已经相当深入了。

虽然这些题目是归入语文考试里,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有再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使不上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年一直在说“大语文”改革,如果不注重语文,将来孩子可能连题都做不完。但仔细分析考题,我们会发现大语文的大,不仅仅在于阅读量的大,更是涉及的学科数量的大。

不仅要掌握文学常识,更要掌握历史知识,并将两者融会贯通,这才是考试背后的隐性要求。

这还只是小升初的考察,到了中考、高考,对多学科的学习和融合,考核标准就更高了。

明年开始,北京的中考政策又改了,所有考生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历史、道德与法制、地理、体育10门,门门都要考。

北京高考也取消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物理、生物、化学、地理、历史、政治6选3。

这种情况下,对教育趋势敏锐的家长可能已经意识到,之前没那么看重的通识教育,已经渐渐影响孩子的底层能力搭建,影响着未来将面对的三大升学考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本溯源的话,我们会发现通识教育其实是学科学习的基础,本质上是精英教育。

它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 而 “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在古希腊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

1947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为了美国民主的高等教育》报告,强调了通识教育重在全面育人的观点,指出:

“通识教育是要给学生某些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使其在自由社会中生活的正确而美好,要让学生对其现实生活中的富丽文化遗产、现存社会中的可贵经验与智慧能够认同、择取、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的一部分。

“认同、择取、内化”,放在我们现在的学习语境中,其实就是对牛娃、对学霸的描述吧。

现在课本上的知识,被切割成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生物、地理等一块一块的知识,不同科目之间看起来毫无联系,但真正的牛娃和学霸,是能够把它们串起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前几年引发热议的,清华附小6年级4班同学做的《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课题研究报告为例,我们能看到小学生们,通过找到苏轼写过的诗词歌赋中出现的风景名胜,分析与苏轼有关的、旅游景点的质量、苏轼的占比等,研究得出苏轼对旅游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结论不一定是准确的,比如景点价值是根据参观人数推算出来的,但景点价值和参观人数并不一定是完全对应的。但结论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小学生们在这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思考出的旅游价值和诗词之间的关联,以及相应的论证方法。

再和大家举一个例子。去年以613分的高分升入清华的诗词才女武亦姝(上海的高考总分是660分,去年清华在上海的录取线为610分),选择的是以“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理渗透”为宗旨的文理学院——新雅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新雅书院,所有新生入学先不分专业,接受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小班通识教育,一年后再自由选择清华大学各专业方向(临床医学等个别专业除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个方向说,通识教育也是帮助孩子养成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习惯的一种方式。

像之前去延庆ClubMed的路上,我给暖暖讲赤壁之战,讲到为什么魏军要把船锁成连环大船,我问她:

“魏军在北方,你从小在北京长大,这里是不是比较干,下雨比较少?吴军地处江苏,妈妈也带你去苏杭玩过,那一带是不是有很多水,所以吴军的水军水性要比魏军好很多,魏军把船锁成连环大船的原因,这下你是不是就明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完这些,我又引申了一下:“吴除了在三国里,在其他地方你其实还学过,你能想起来吗?”

暖暖想了一会儿,告诉我实在没想到,我又提示她:“你背的古诗里,是不是有句门泊哪里万里船?”暖暖一下子想起来了,“东吴!”“对呀,这句里的东吴就是三国里的吴。”

路上的一个小互动,就把有关三国的文史小知识串起来了。这个方法看似不起眼,但其实是我当年文综考高分的诀窍。

我的单科历史、政治、地理成绩都不是最优秀的,但当年能考出全省第三的成绩,得益于我有一个大文综观。无论什么问题,都要求自己从政史地三个方面来思考。

比如用到“枫桥夜泊”,我会想枫桥具体地点在哪里,是怎样的地理环境,在这个地方历史上还发生过哪些知名故事?当时这个地方的地方官,在朝堂上处于什么样的政治地位?

而把大文综观再拓展开,拓展成包括人文、科学、自然、建筑等在内的大综合观,其实就是通识教育里的融会贯通了。

比如《清明上河图》里让人惊叹的、横跨汴河两岸的单孔木桥“汴水虹桥”,在经过美术启蒙的小朋友眼里,桥上人山人海,桥下船只穿梭,展现了汴京城的繁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从建筑的角度来看,这座全部是木结构的单拱桥梁,梁木通过相互编织而形成稳定结构,让虹桥历经风雨,不怕洪水的冲击,一样展现了汴京城当时已经发展到何等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看到这样的考题,说实话我是喜忧参半的。

喜的是这样的教育趋势其实是让孩子更全面地发展,不再是埋头去单刷题,而能有更广阔的世界观、历史观。

说实话,我们都是普通妈妈,再重视素质教育,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考试依然是孩子这十几年学习的首要目的,我们也难免会把考核的内容,当做孩子的一个学习方向。

而把通识教育更多地纳入要考试或者说鼓励学习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比较放心地培养孩子的非应试能力,也能让孩子在更丰富的知识里,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

像今年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留守女孩钟芳蓉,因为从小喜欢历史和文物,并且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确定了自己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作为妈妈,我同时也担心,通识教育会不会增加孩子的负担,会不会变成更大的学习压力。又要学语数英,又要学兴趣爱好,现在还要扩大知识面,涉猎历史、自然、地理等等,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计划表感觉排得比明星通告还要满。

除了担心孩子,我也担心自己。很多时候我也收到留言说,现在的教育怎么都变成了家长的事,又要辅导、又要报班、又要打卡的,再加上通识教育,家长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不过2020年的诸多变化也让我意识到,有目的的学习的时代可能结束了,可能我们将面临的是终身学习的时代了,才能应对不断的变化。

我个人是觉得,虽然时代在变化,要求在变化,教育也在变化,这样的变化可能让家长觉得担子更重了,但既已身在这样的变化里,与其担心或焦虑,不如陪伴、帮助孩子在教育里踮踮脚尖,适应未来的变化,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