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贫困治理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从贫困人口的识别、帮扶、监管到最后的评估退出,每个环节之间都是协同共进的关系。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贫困治理,通过建立可追溯的扶贫信息系统,可以平衡扶贫中的供需关系,更加精准地识别扶贫对象、精确匹配帮扶资源、透明监管扶贫过程、科学评价扶贫成效。尤其是面对精准扶贫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脱靶”现象,区块链能以其共享、共识、共监管、防篡改和可追溯性等特征,提高精准扶贫的智能度、透明度、针对性与公平性,解决好“对谁扶贫、怎么扶贫、扶贫效果”等问题,从理念、技术和行动上为贫困治理提供重要支撑。

第一,贫困识别。采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开展贫困治理的身份识别、溯源识别和数据识别。通过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数据管理平台,深入摸清待选贫困对象的贫困程度、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别。扶贫工作者需要将所有待选的贫困户及相关的数据及时准确地录入区块链技术系统,这些数据不仅要包括收入和支出等显性量化指标,还要结合贫困成因的其他相关数据,如存款、医疗、劳动力人口等指标。扶贫干部可以实时掌握贫困人口的动态,实现贫困人口识别的精准化。同时,区块链技术可追溯、防篡改的特征以及具有共识机制的底层技术,可以让精准识别从数据采集、民主评议、建档建卡到评估审核的每个环节都进行透明化、规范化操作。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能够保证识别的多维性与动态性,将符合进入和退出条件的贫困户信息都记录在数据链上。此外,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数据平台,可以共享税务、工商、民政、社保、房管等领域的数据,实现数据平台的真正融合。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形成的共识机制,综合考虑贫困户的收入、支出、健康、教育及劳动力人口等数据,与贫困标准进行综合比较评判,采用多维动态标准识别贫困户,真正做到识别的数字化与信息化。

第二,资源匹配。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扶贫资金的智能匹配、治理项目的个性匹配和治理人员的精准匹配。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数据平台时,可在帮扶资金模块设立专门的程序代码,通过程序代码设定帮扶资金的使用、流向、转换和限制规则,进而实现资金的自动化拨款、智能化匹配和全程化追踪。区块链技术的数据组合在空间上呈网状分布,这种分布蕴含明显的节点、脉络和网线,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运行逻辑,可以实现因人施法、因户施策、因村施略,开展针对性、差异化、个性化的帮扶项目。区块链技术能够精准匹配帮扶干部,将干部的基本情况、知识背景、专业特长、学历状况和工作经验等记录在节点上,通过自动匹配贫困村的贫困诱因和帮扶需求,精准选拔扶贫干部,最终实现人员的精准匹配。

第三,过程监管。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全程监管、透明监管和智能监管。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防篡改、可追溯性等特征,说明整个链条没有一个中心控制程序,各区块输入的信息都可以被其他区块查验,能够促进区块间的相互沟通,实现治理过程的全程监管。同时,在区块链技术条件下,相关参与方可通过分布式账本进行深度查看、实时记录与动态追踪扶贫资金的使用明细和扶贫项目的运行情况。还可利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广泛动员各节点人员有效募集扶贫资金,深度参与监管过程,实时跟踪资金流向,真正实现资金使用的公开化与透明化。此外,也可通过创建“双链”即“监管链与扶贫链”,实现治理过程的智能监管。监管链用于记录帮扶过程,区块链技术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性,可以保证帮扶主体在帮扶过程中的行为真实可靠;精准扶贫链用于记录贫困群体的信息及所需资源,与监管链相区分。通过跨链对比,即对比监管链中的帮扶记录和扶贫链中贫困群体的综合信息及所需的帮扶资源,最大程度发挥扶贫资源的效益,增强扶贫资源使用的透明度,及时做好风险防范,实现监管的智能化。

第四,成效评价。借助区块链技术,可实现精准扶贫的全面、透明、客观评价。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贫困治理成效的评价,除了传统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外,还可把社会意见纳入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更加重视贫困户的切身感受和扶贫干部的真实声音,让人民群众为扶贫干部、村干部和扶贫工作打分,从而形成多主体、多渠道、多维指标的全面评价体系。同时,在区块链技术条件下的评价机制中,不仅参与主体是多元的,评价标准、内容、过程和结果也都在各节点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这样便能提高考核结果的透明度,实现从身份识别、项目确定、资金下发、措施匹配、干部选派到动态监管都形成一组真实、可靠、可追溯的数据。要更改这些数据需超过51%节点上的人同意, 这有助于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