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此朗朗上口的一句古言,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并不陌生。它,便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其中一句。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随着佛教的传入,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推动下,道教虽曾遭遇没落危机。但古人对于自然与鬼神的崇敬,道教所衍生出的道家思想又被传承至今。在道家学术中,与儒家“入世”不同,道家倡导“无为而至”,其所呈现的世界观、宇宙观等为现代众多专家学者在对生命及万物的诞生研究提供着重要的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子

 一、生于天地万物,漂泊于宇宙苍茫

一、生于天地万物,漂泊于宇宙苍茫

从生命诞生的初始,人类便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人,从哪里来?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神话,《圣经》中的上帝七日造人,到近代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出现,人类由想象进化至论证,在这千百年间从未停止过探寻万物初始的脚步。

在道家思想中,认为人的诞生与万物诞生相同,宇宙作为本体,而春秋四季,花开花谢,万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生命的规律。魏晋时期学者王弼就曾云:“在圆法圆,在方法方。”

道家在对于宇宙等宏观事物上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那是与佛教六道轮回所不同的。宇宙,于古人而言更像是无形之外的世界,而我们肉眼所看到的世界又被称为有形世界。道家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形与无形所组成,“有”与“无”之间相互转化,所以才会有生与死,才会有所谓的变化与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尔文

 二、无为之间,破繁杂喧嚣

二、无为之间,破繁杂喧嚣

远在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混乱割据的局面后,国家生产力急需恢复,百姓亦需休养生息,所以自汉高祖开始一直到汉景帝时期,统治者推崇的便是道家的“无为而治”

“无为”二字在大多数人的理解里便是什么也不需要去做,只需要顺应天意行事便可,这与人类生存法则大相违背,所以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种消极做法。但其实,“无为”并非真的“无为”,它实际上是将人为控制因素降至最低,达到自我约束的效果,就像法律面前我们仍需遵循道德。

其实,在现代,利用“无为”思想治理社会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环境问题恶化的当代,领导者推崇“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人为破坏,以此保护生态平衡及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我们推崇儒家文化思想,但也无法摒弃道家文化,皆因后者破喧嚣而立于世,给予人类的是喧嚣之外的另一种宁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为而治

 三、归万物根本,在“无为”与“有为”间追寻平衡

三、归万物根本,在“无为”与“有为”间追寻平衡

百家思想何其精彩,佛儒道各显神通。如何选择,关乎着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对当下的反思。自千百年前,佛道儒三家便开始“打架”,道家强调“出世”无为而治,儒家则与之对立强调“入世”忧君为民,“无为”与“有为”之间如何选择始终困扰着我们。

客观的来看,这场选择就好比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不同的时期选择应该是不同的。儒家所讲述的立世之本与为人处世的道理为人的成长带来正气,道家中老子的思辨精神所富含的意义则带给人更多关于世界、关于人的三观的启示。人自生来,又向死而去,这便是生命与时间。你我皆是万物中的一员,万物却也是我们的归处。不厌生,不惧死,立身于社会,回归于自然,在责任与自我的解放中释怀,在“有为”与“无为”间追寻新的平衡点。对立与矛盾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相辅相成汇聚东方文明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

  结语

结语

“入世”也好,“出世”也罢,终其探究的不过是人的生存之道。人,从缥缈虚无的宇宙中来,辗转之后又回到这苍茫中去。儒教立世,道归自然。天地万物的诞生,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切的一切都蕴含着各自的道理。正如黄老道家著作《淮南子》语:“率性而为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

生在这浮华喧嚣,道家的存在无疑为置身其中的人带来难得的宁静,事物的存在必然利弊共生,有人认为道家思想消极,思想万千纷杂,相信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