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期的青花最为典型的是永乐。永乐是明代国力强盛的时期,永乐皇帝朱棣夺取政权后,办了一系列大事。他修建故宫、编纂《永乐大典》、在南京建了一座报恩寺等。他的报恩寺以青花为地砖,每一块大概都有两三公分厚,这也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

朱棣登基后为了巩固政权,不惜杀害了很多人。他性格中残忍和气魄的一面也影响了这一时期青花瓷的风格。永乐青花器形较大,受到了波斯文化的影响。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龙纹,是龙纹历史上最凶猛的时期。

朱棣组织郑和下西洋,这次沟通促使了外来文化的传入。永乐青花的胎质细腻,色彩明艳浓丽,纹饰融入了外来因素。釉面肥厚光滑,平净而没有橘皮釉纹。永乐青花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它基本没有款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乐青花瓷主要用“苏麻离青”做钴料。陶瓷界有一句古话叫:“永宣不分”,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和永乐时期很接近,所以永乐和宣德的瓷器一起构成了青花瓷界的魁首。

昌盛的永宣时期之后,9岁的正统帝登基。他长期依赖宦官,后来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正统的弟弟景泰登基。景泰继位后的第二年,正统被放回,但就当景泰皇帝病重之际,正统翻身而起、复辟帝位,这就是著名的夺门之变。

在这样一个三朝两帝的混乱时期,瓷器鲜有发现。因此,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被学术界称为“空白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年号成化。原本两岁就已经是太子的朱见深,父亲被抓走,他因此失掉了太子地位。多年后,父亲被放回,他又当上了太子。这些经历无疑对他的成长和性格造成了影响。

成化帝年幼时只有奶奶和他身边的宫女万氏陪伴,经历了那段随时会丧命的经历之后,导致他的性格变得十分胆小懦弱。由于极其缺乏安全感,成化帝从小特别依赖大他19岁的宫女万氏,并最终娶她为皇妃。

成化帝懦弱的性格使他不喜爱刺激的颜色,而喜欢温和淡雅的风格。当今古玩界流行一句话:“成化无大器”,这一时期传世大器基本没有。成化瓷器的纹饰也较柔弱,多用双沟平涂法绘制,故瓷器界还有“成化一件衣”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化青花瓷前期使用“苏麻离青”,后期则改用国产的“平等青”。色泽淡雅、蓝中带灰、颜色稳定。成化青花胎质洁白无杂、细腻轻薄,胎体触摸如婴儿般细滑。后来的弘治时期与成化时期的青花瓷类似,故也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明武宗朱厚燳,年号正德。正德青花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过渡时期,分为三个时期:正德早期青花与成化青花相仿,但数量不多;中期是正德青花的典型器;晚期因青料改用西域回青,发色浓艳,青花色泽和纹样与之后的嘉靖青花相仿。

正德青花由清淡变得清脆,最大的特点是出现大量的伊斯兰文字。史料记载正德皇帝喜好女色,也是唯一没有子嗣的皇帝,但是他有一个“抢”来的民女刘氏,被称为刘娘娘。野史记载他曾宠爱一名少数民族的女子,是否是刘娘娘已无从考证。但不难看出正德皇帝推崇伊斯兰教,这也影响到了青花瓷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晚期的嘉靖皇帝,常年不上朝,深受道教影响,沉迷于炼丹制药以求长生不死。他性格暴躁,为了炼制丹药,将年龄尚小的处女经血掺入药中,使得宫女们惶恐不安,由此引发了“壬寅宫变”。这一时期的瓷器又开始恢复永乐时期的浓艳,种类繁多、颜色使用回青,蓝中带紫。

隆庆皇帝只在位6年,受父亲嘉靖常年炼丹的影响,导致他个性压抑。这一时期青花承袭嘉靖的风格,唯一具有独特性的是隆庆青花年款多书“大明隆庆年造”。隆庆这一“年造”多于“年制”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隆庆之后的万历青花,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老师对万历管教甚严,而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同样对他的教育进行施压。万历皇帝在这种没有私人空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导致万历青花也和他那满满的课业一样装饰、密不透风,并且画面纹饰没有特定的主题。

明末到天启、崇祯年间,政治动荡、百业萧条,瓷器也日渐衰落。但是崇祯时期的青花却一改之前“满”的风格,变得清丽疏朗,这一变化也为清康熙青花的风格奠定了基础。